赵朴初咏油棕诗的发现

时间:2013-09-05作者:文/徐宏宇 张保军 来源:《中国农垦》2013年第4期

    朝阳中,垦运飞机振翅欲飞,收获机群雄睨着黑土地,一台台农机整齐地陈列着,它们按照时间的脉络延伸,宛如一幅展开的农机发展画卷;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上,大马力拖拉机耕作在广袤田间,一台台灌机喷洒着丰收雨露……这些场景就出现在友谊农场新建成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在素有“天下第一场”美称的友谊农场,你不仅会看到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还能体会北大荒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农机文化。

友谊见证了中国农机文化历程

    北大荒的开发,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应用;
    北大荒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的推广;
    北大荒的辉煌,离不开农业机械的更新。
    一部农机史,满载大荒情。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占地36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机博览园。园内展有北大荒开发建设60多年来所使用过的农机具100余台件,其中最耀眼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
    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了全套机械装备,在友谊这片黑土地上点燃起了“机械化国营农场”的星星之火。
    1960年,友谊农场在总结采用苏联的机务规章制度五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责任制,全面推广“五个标准化”(即管理、保养、修理、作业、技术档案标准化)的先进经验,使机务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同时全面开展学习“郝焕文包车组”活动,对加强农机管理、提高机车“三率”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郝焕文带领的包车组安全运转22966小时,完成作业量24.9万标准亩,节油2.88万公斤,节约修理费2.17万元,创造了9年只大修一次的优异成绩,先后受到了43次奖励,被评为全国劳模。一整套的农机使用和管理制度及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农机管理水平,对发展农机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友谊农场被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完成了国家交给友谊农场“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光荣任务。

友谊谱写了中国农机文化的新篇

    友谊农场机械化试点的成功,为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1959年,中国制造的东方红—54 履带式拖拉机在北大荒投入使用。1963年,国家把黑龙江垦区列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一次性将2000台国产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调拨给北大荒各大农场。中国终于有了初具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友谊又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最早的实验示范基地。
    1978年,历史再一次把中国农机现代化的“试验田”放在了友谊农场。利用外资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装备了五分场二队,建立了“北方旱作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上世纪80年代,又先后从美国引进了粮食烘干设备,使粮食处理实现了机械化。
    为使用好国外先进机械,农场选拔出来20名农机工人,他们克服文化低和不懂英语的困难,勤学苦练,在农机专家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新机械的结构、性能、操作和一般修理保养方法。197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现代农业初显神通,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夺得大丰收,20人耕种11000亩土地,平均人产粮10万斤。”并加了编者按语:“这个农业机械化试点的成功,是党中央决定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一个试验初步胜利。它对于我国逐步改变几亿人搞饭吃的落后局面,为我国农业高速快速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消息。”从此,二队立即引起全国的关注,考察者、实习者、参观者,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仅1979 ~ 1980年间,就达10万人次。人们誉之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二队试点10年间,平均每个农业工人年生产粮豆22.7万公斤,比全场劳动生产率高20倍。每个农业工人年创产值8.85万元,人均实现利润2.448万元。试点10年,年平均利润48.96万元,相当于试点前7年平均利润的15倍。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肇始之地,在总结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经验的基础上,垦区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和规模。1980年以补偿贸易的形式,从美国、日本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农机装备和粮食处理设备,在三江平原腹地相继建设了洪河、二道河、鸭绿河农场。
    1983年8月7日,邓小平同志来到五分场二队考察,肯定了中国农业加快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事实证明,引进国外农机不仅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
    2004年5月10日,在友谊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正式启动。从美国引进的自动化、智能化大马力拖拉机运抵友谊农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示范区,垦区农业机械化从此跨入了数字化时代。截至2012年底,农场拥有农机总动力32万千瓦,全场旱田实现100%大马力机车作业,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5%。
          
友谊引领了中国农机文化的方向

    全国农业现代化看农垦,农垦看友谊。在这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顶尖的各种农业机械。友谊农场始终追踪着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这里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一直在全国保持领先。
    电子、液压和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让每台大马力拖拉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科研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
    2002年,垦区成功组织实施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农业部精准农业试验示范项目,投资525万元从美国凯斯公司引进375马力橡胶履带拖拉机1台,带卫星信号接收系统的2366大型收割机1台,配套农具7台件等大功率农业机械,进行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和示范。这些大型机械结构性能先进、制造质量好、可靠性强,大量采用机电液一体化和信息化等高新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很高。初步试验表明,采用精准农业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作物产量8% ~ 12%,利用大型拖拉机复式作业,减少作业次数,提高功效35%以上,每标准亩可降低油耗20% ~ 25%,该技术代表着今后农业装备的发展方向。
    从拓荒者原始的锹镐、人拉犁,到现在的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飞机航化作业,友谊的农机文化从小到大,从简到全。友谊农场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在中外农业发展的坐标系上,友谊农场代表着中国农业的 最高水平,引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是中国农机现代化的风向标。
    今天,友谊农场人正在以一种更加执著和坚定的信念朝着共和国农机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如果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友谊农场人演奏的肯定是众多交响乐中最雄壮、最富激情的篇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
责任编辑:叶亚芝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