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植胶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6-09-29作者: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2016年第4期

林位夫  周 珺  王 军 

    摘 要:综合分析了我国巴西橡胶植胶业在产业政策、生产成本、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产业环境变化,提出了强化绿色资源产业概念,革新产业文化,合理定位产业,强化多种经营理念,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实施“精准”补贴等发展思路。
    关键词:植胶业;产业环境;产业文化;发展思路


    巴西橡胶植胶业(以下简称植胶业)是一个长周期的传统种植产业,多年来生产经营一贯如一。目前,由于国内外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国内植胶业全行业亏损[1-6],未来前景不明[7-8]。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如何应对这一局势?植胶业能否涅火重生,重造昔日辉煌?如何使我国植胶区农户在2020年实现小康?这是新经济常态下植胶人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是笔者对相关课题的思考,希望与大家交流,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我国植胶产业环境
    (一)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分析国内外植胶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影响植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特定市场需求、气候资源、劳力资源、技术支撑以及国家扶持政策。
    我国热区虽然早在1904年就引种橡胶树,也具有相对较好的气候资源、大量的廉价劳力资源和较大的市场需求,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植胶才迅速发展成为产业。当时,为了促进国内植胶业发展,国家不但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建设生产基地[9],而且在建成后配套了十分珍贵的化肥指标(1千克/株)和高价(6080元/吨)收购天然橡胶产品(以下称巴西树胶)等优惠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巴西树胶实行统购统销,成了不愁嫁的“皇帝女”,巴西树胶的单位面积产值是当时水稻的6.7倍,生产1吨巴西树胶可养活约20个工人。在这种特殊政策的庇护下,国内植胶业蓬勃发展,植胶生产经营仅以高产为目标,谁高产谁光荣;农场的生产、生活设施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农村,当胶工很风光,农场是附近农村向往的天堂。
    改革开放后,资源分配日益市场化,低廉的化肥指标、高价收购等优惠政策逐步被取消,巴西树胶市场开放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支撑植胶产业发展的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也基本丧失,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在多数植胶区,近10年人工费几乎上涨了10倍(2005年18元/天,目前120~200元/天)。近期,随着国际胶价持续下跌,1吨巴西树胶才能养活约0.3个工人,国内植胶业出现了全行业严重亏损的局面。年轻人更向往环境舒适、工作体面的城市,出现了胶园“十户九弃割”[10-12]的现象,农场也失去了昔日的风光。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是重点,要去产能、去杠杆,国家将执行更开放的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显然,植胶业生存和发展绝不可以幻想国家能给予像上世纪50年代那样的倾斜性优惠政策。
    (二)现有生产方式下生产成本上升不可逆转
    现有的植胶生产模式是在种植6~8年后由人工每1~4天1次在其树干上进行割胶,然后收集胶块或胶乳加工成干胶或浓乳,年产巴西树胶约1200千克/公顷。割胶是其中最重要生产环节,仍需凌晨2~3时到胶林中一株一株手工割胶3~4小时。这种手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在以往是优点,因为可以安排更多劳动力;而今却是致命弱点,因为缺乏劳动力。这是由于城里工资高、环境好,像割胶这种需要在三更半夜起床干活、工作环境差(至少蚊虫多)、且报酬又不是很高的费神又费力的工作,年青人认为“不再是人干的活”。
    根据国家相关计划,“十二五”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十二五”前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1%[13]。植胶区虽然比较偏僻,但人工费也跟着大幅上涨,以致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如割胶临时工的日薪为150~200元/天。若按日薪180元,三天一刀割制,人产巴西树胶3.5吨/年计,割胶生产人工成本达1.08万元/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人工成本还将继续增大,现行的植胶生产方式的生产成本将继续上升,植胶业也再不可能依赖廉价劳动力获得利润。

    (三)国际市场巴西树胶供大于求局面或将继续
    胶价低迷还将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可以预期,全球市场巴西树胶生产供过于求的局面或将持续多年。主要原因:巴西树胶生产过剩。东南亚多数产胶国自然资源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除马来西亚、泰国外,农村劳动力仅60~100美元/月,如柬埔寨的生产成本低于9000元/吨),且植胶业主体成分中小农户占80%,为了生存,胶价再低,农户还得继续割胶[尽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限制出口(FX168财经网,2016年02月04日13:30)]。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统计,近年全球巴西树胶供应一直过剩 [14]:2013年过剩65万吨,2014年过剩37.1万吨,2015年过剩20.2万吨。根据2015年产胶国组织(ANRPC,其生产的巴西树胶总量约占全球的93%)年会上交流的材料,预计至2020年,ANRPC组织生产的巴西树胶总产量,将比预期消费量多出24万吨。如果再加上其他产胶国家的产量,巴西树胶市场供应的过剩量则更大。合成胶竞争力强。合成胶是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与巴西树胶有很强的竞争替代性。石油已由100多美元/桶价位回落到目前约30美元/桶低价位,合成胶成本低,从而具备更强竞争力,进而相对减少了对天然橡胶的需求。目前,有七成左右的石油是作为汽车的动力燃料。随着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研发进程加快,作为燃料的石油需求量会日渐减少。据报道[15],西班牙Graphenano公司同西班牙科尔瓦多大学合作研究出了首例石墨烯聚合材料电池,该电池的比能量超过600瓦时/千克,其储电量是目前市场上最好产品(如锂电池,180瓦时/千克)的3倍,使用寿命是传统氢化电池的4倍,是锂电池的2倍。用其作为动力电动车最多能行驶1000千米,而充满电只需不到8分钟的时间。这意味着在若干年后小型汽车都不用燃油,石油将会更便宜,合成胶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四)类似产品来源更为广泛
    替代巴西树胶进程加快。在合成胶领域,技术日趋成熟,合成生产能力大增。国内合成胶年产能力达500多万吨,其中,理化性质与巴西树胶相似的异戊二烯橡胶(IR)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7.5万吨[16],预计到2018年,我国IR的总产能将达到69万吨/年。2014年10月IR(石油约90美元/桶)的生产成本为1.70万元/吨[17]。另外,据报道(http://cn.newmaker.com 2015-7-13 11:13:00),德国朗盛公司已开发出性能堪比巴西树胶的合成胶产品—EPDM Keltan 9565Q(三元乙丙橡胶—Keltan 9565Q)。Keltan 9565Q保留了三元乙丙橡胶优异的耐热性、耐候性和耐臭氧性,其中耐热老化方面优于巴西树胶;尤其是在高动态应用中,与巴西树胶类似,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虽然目前产品价格还较高,为26.5元/千克(慧聪网),但随着规模化的生产和工艺的进步,价格会逐步降低,且以它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成本比巴西树胶更低。由此可见,合成胶在绝大多数领域替代天然胶只是时间问题。
    在天然胶领域,经多年研发,已开发出几种颇有竞争潜力的天然胶。据报道,橡胶草的胶乳产量、银胶菊和杜仲胶单产潜力分别达到1500千克/公顷[18]、1800千克/公顷(3~5龄树)[19]及400~600千克/公顷[20],其中,银胶菊已有规模化栽培,橡胶草[21-22]和杜仲胶[23]也在商业化试产。固铂轮胎称将于2017年初推出银胶菊橡胶原料制造的概念轮胎[24],普利司通称2020年后蒲公英橡胶轮胎将投入实际使用[25]。杜仲胶的改性共混物具有耐磨性、抗撕裂性、耐腐蚀性、防湿滑性和低滚动阻力,能部分替代巴西树胶[26]。这些作(植)物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杜仲胶还将作为杜仲生产的一种副产品进入天然胶市。因此,巴西树胶不再是几乎唯一的天然胶来源。
    综上所述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天然胶的资源丰富,供应充足,而合成胶将会质优价廉,但国内传统模式巴西树胶成本将持续上升,竞争力不断下降,巴西橡胶植胶业未来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改变传统理念和思路
    面对替代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植胶业必须调整发展策略,除大力开发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的技术外,还需要改变理念和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一)强化绿色、扶贫产业和特种资源林概念
    植胶业除生产优质的天然橡胶和木材外,还有两大重要特点:一是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资源可再生性,是绿色产业,这是合成胶生产不可比拟的,也明显优于其他天然胶生产。二是具有粗生、产品易收获加工和贮存等优点,而且适于热带山区大规模发展,可以帮助热带边疆地区、山区农户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户,或缺乏资金、信息和技术的个体农户发展商业化专业化生产,是其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鉴于今后天然胶的市场形势和植胶产业的环境形势,植胶业不但要大力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还要强化其在绿色资源和扶贫致富方面的作用,作为产业发展的生长点,进一步挖掘其资源潜力。
    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之一,而巴西树胶不但性能优异,也是唯一可再生的原料;同时,橡胶树还是一种速生树种,不割胶的树长得更快,每年茎围增长10多厘米。因此,可结合国家储备林战略,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林,即以战略储备橡胶林的定位加以发展。需要天然橡胶时可割胶,不需要时让其生长木材,“藏胶于树”、“藏木于胶”,这对于满足目前国家需求和以备国家不测之需,对于建设储备林和绿化荒山,以及帮助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山区劳动力就业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橡胶树特种资源林概念。
    (二)革新产业文化
    国内植胶有上百年历史,大规模植胶也有近70年历史,植胶业称得上是老产业,形成了特有的产业文化。由于国内植胶产业化发展起步于农垦,因此,我国植胶业文化有着明显的橡胶农垦的印迹,民营橡胶学习农垦,使农垦精神发扬光大。献身报国、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听指挥打硬仗等农垦精神,曾激励着一代代植胶人为植胶事业奋斗终生,“献了青春献子孙”。但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人们形成了巴西树胶“皇帝女”市场定位和等、靠、要的潜意识,重计划轻实际,重产量轻质量,存在唯胶独尊的单一经营理念,使人惰于对市场研究,懒于引进和使用先进技术,烦于多种经营,只顾埋头苦干、各自为战、自我满足,甚至存在只顾眼前利益的恶习,导致在思想上固步自封,行动上徘徊不前。
    天然胶市场已经放开,价格波动是常态,过去的“皇帝女”已经变成“丑小鸭”,植胶人必须改变“皇帝女”的市场定位,习惯价格波动的市场,牢记市场风险,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切不可以将经营目标建立在高价位的基础之上。
    当今,我国已经进入全民创新时代,仅仅靠“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已无法确保植胶业的生存和发展,植胶人必须完善自我,真正“勇于开拓”,给这个百年产业注入新的动力—革命性的新理念,而不能抱残守缺。
    另外,在产业层面上,还存在产业上、中、下游分离,条块分割格局的问题,导致在国产巴西树胶质量上争议不断,新技术新产品滞后,在技术推广上障碍重重。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产业上、中、下游各单位摒弃部门利益,通力合作。
    (三)重新定义“宜胶区”
    毫无疑问,现有宜胶区划分是综合了多年研究和实践结果所形成的结论,在宜胶地等级划分时重点考虑了环境要求、极端天气事件和干胶单产潜力水平等因素。但是,没有考虑橡胶木材单产,更没有考虑比较效益问题。而在当今,木材生产和相对效益是重要考虑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宜胶区植胶生产效益明显低于其他一些作物,导致弃管弃割。而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和气候变迁等,在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次适宜区,甚至是不适宜区的地方,如在一些高海拔地段、高纬度山区等,不但橡胶树生长良好,而且植胶生产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好于种植小麦、包谷和土豆等农作物,更优于其他人工林。因此,植胶人不应固化“宜胶区”的概念,特别是当橡胶树定位为“林”之后,应该重新考虑宜胶区的定义和指标,以便更为科学地指导我国植胶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争取国家和地方对山区发展橡胶树替代种植提供理论支持。
    (四)科学调整产业布局
    一提到产业布局调整,许多人就理解为砍掉橡胶树改种其他“高产值作物”,这在历史上已有沉痛教训。事实上,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永远是高产值的作物很少。建成一个胶园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切不可以因为目前胶价低而贸然砍掉橡胶树:砍胶意味着损失大量资产;或许胶价突然回升;目前还没有一种种植数百万亩规模的作物可以替代橡胶树。事实上,对于缺少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农户来说,植胶业恐怕是最为可行的行业了,因为不存在绝收问题,只是收入多与少的问题。当然,从市场分配资源的角度看,若植胶业需要调整,其主要目的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而不是砍胶(国内植胶业不存在去产能问题)。因此,产业布局调整应围绕着如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特别是围绕着大幅度提高现有胶园生产效益而展开,重点是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即或以胶为主,农林为副;或以胶为副,农林为主,提高产业综合生产效益。当然,在一些风害多、寒害重等橡胶树确实不能正常生长的地方,则应改种其他作物,但这也需逐步推进。另外,从建设战略储备胶园(林)的角度考虑,在一些偏远山区,不但植胶效益相对较高,且符合退耕还林国策,因此,要加快其植胶业发展步伐,从另一侧面促进产业布局调整。
    (五)强化多种经营理念
    在过去,生产目标往往只重视橡胶高产,不重视生产效益。传统植胶,一亩地30多株橡胶树,即使高产也是年产干胶约100千克,更新得木材3~4立方米,胶价下降时生产效益更差。为了植胶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植胶生产效益,但采用超强度割胶等措施不是长期之计,把希望寄托在胶价回升到高价位更不靠谱。当下只有充分利用胶园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然而多数人认为“多种经营”“麻烦”,获利少。这主要是以往其他热带农产品等经济效益低,而且胶园林下经济规模零星分散,生产不连续,难以形成产业(链)。而今,土地和其他热带农产品等经济效益提升了,间作等技术也有了较大改进。笔者研究了胶园全周期间作模式13年,从现有的结果来看,该模式不但不增加投资,不减少橡胶产量,风害少,适宜于机械化作业,同时还有占胶园面积一半或以上的土地可供开展多种作物间作生产,具有良好的生产效益。这表明,只要采用合理措施,胶园就可以生产大量非胶产品,且非胶产品的价值可以远高于产胶收入。因此,植胶人要丢弃“皇帝女”的幻想,要把胶园林下经济作为一个发展重点,从胶园开垦起就应充分考虑胶园间作等林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建成以植胶为主或为辅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确保到2020年植胶农户全面实现小康。
    (六)大胆推进技术革新
    如前所述,技术是支撑植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摆脱目前困境更需要强化技术革新。尽管国内(外)目前相关技术储备不多或欠成熟,但仍具有较大的技术潜力,问题在于如何组织研发推广。建议:一是在生产上,要放弃“小而不为”思想,从小处着手,积极采用各种现有的先进实用技术,围绕高效生产进行技术集成配套,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益;要转变因循守旧观念,大胆采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但效益明显的各种新技术,以加快现有技术革新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二是在科研上,要在加强新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笔者认为,植胶业技术改进潜力巨大,突破相关关键技术有望大幅度提高植胶生产效益。建议引进智能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现行植胶生产模式中割胶等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研发胶园林下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技术,解决单一经营风险问题;同时,要积极探讨超高产超速生橡胶树种植材料培育和橡胶树灌木化栽培技术等,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七)需要“精准补贴”和科学引导
    鉴于植胶业的特殊性,植胶国政府都力争给予植胶业各种政策扶持。如马来西亚政府考虑产业链和农村稳定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确保100万公顷胶园的产业规模;泰国等[27]也有系列扶持政策。在国内,植胶业不但是弱质产业,还是战略性资源产业,因此,更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经济上要实行“精准”补贴。为确保能帮助胶农解决当前的生活困难,确保我国植胶业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将以往“救市不救人”的扶助政策改为“精准”植胶补贴政策,将补贴金根据植胶面积等直补给植胶农户。以前“精准”补贴缺乏技术手段,但目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相关技术研究上已取得了突破,可为国家实施“精准”补贴提供技术支持。
    在管理上要科学引导热区农村发展。我国多数植胶区处于不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要做好农村甚至小山村发展规划,制订农村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引导培养植胶区村民积极向上的习俗,促进植胶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