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深化改革创新制 扭亏增盈求发展--新曹农场企业改制之路

时间:2002-03-21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会计》 点击次数:9148

江苏省新曹农场位于黄海之滨,占地面积16.5万亩,耕地8.3万亩,人口1.9万人,职工9600余人。该场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缺乏,社会负担繁重,农场经济发展缓慢,生存出现危机。该场在困境中按照农垦集团公司关于企业改制的要求,大胆进行体制改革,走 出了一条适合农场发展的脱困之路。    一、改制的基本做法    1.土地资源资本化。新曹农场过去对农业一直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农业职工承租土地,按土地等级缴纳租金,生产大队经营部分土地种植。这种经营机制效益低下,连年亏损,有时要用农业职工缴纳的租金弥补生产大队的经营亏损,损伤了农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996年,该场开始进行企业改制工作,先从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人手,变农业生产经营为资源经营管理。职工承租耕地实行先交钱后种田办法,具体做法是:秋播前每个农业职工预交两保金(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1540元,可承租耕地10~12亩,每亩平均租金为230元左右,超租部分按每亩280-300元的议价租金征收。工业下岗职工承租土地,也同农业职工一样交费。取消生产大队经营,将原来62个大队缩编为30个大队,专门负责土地资源承租管理。土地全部放开向职工出租,遏制了农业集体经营种植亏损状况。鼓励下岗干部带头承租土地,每一年每人承租200亩以上,每亩租金可优惠30元,并可延续干龄。    2.工业资本经营多元化。新曹农场工业基础薄弱,所属的十几个小工厂大多数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低下,亏损比较严重。1996年,农场按照省农垦集团公司"抓大放小"要求,转变观念,变工业生产经营为资产资本经营。他们首先在经营状况较好的化工建材厂和装饰装潢工程队采取固定资产租赁经营形式,农场抽回流动资金,经过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在此基础上,1998年他们对全场15个小型企业区分类型,实行资本经营多元化:对规模较大的粮棉油加工厂、天然香料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农场参股控股;对缫丝厂实行固定资产竞价租赁,流动资金自筹和农场担保借款,经营者以个人财产抵押;对保温节能材料厂、印刷厂、丝线厂、床上用品厂实行竞价拍卖、转让;对制药厂、二机厂、校办辅料厂、包装厂、食品厂实行固定资产租赁流动资产拍卖转让;对丝绸厂和竹制品厂实行关停。通过因厂制宜,一厂一策,多元化经营,激发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实行定员定编、精减非生产人员和富余职工1500余人,止住了工业亏损的"出血点"。该场除控股参股企业外,国有资本金全部退出。他们对控股和农场担保资金以及租赁固定资产数额较大单位,实行了会计派驻监督制度。    3."三产"服务市场化。农场办"三产"大多是贴本经营,场部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7年11月农垦集团公司改制工作会议后,农场迅速组织了"三产"的改制。对所属饭店和商店,以净资产出让形式竞价拍卖,收回现金141万元,农机具全部折价卖给机驾人员,收回投资650万元。与农机相关的油料、配件库以净资产50万元转让给私人经营。建安公司将办公大楼剥离交农场,其余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农场不投入资本金,只提供部分流动资金,并签订借款协议。场部机关小汽车除留一辆作公务用车外,其余都转让给驾驶员私人经营。机关招待所、餐厅实行租赁经营。该场将"三产"服务推向市场,改变了"三产"靠农场补贴的局面。 4.公益事业社会化。新曹农场人口多,社会负担重,医疗经费、离退休人员工资等每年需要1500万元。改革后公益事业实行社会化管理,教育方面只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自筹经费,自收自支,农场实行限额补贴,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筹集实行社会化,农业职工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3%交纳个人应负担部分,这部分资金不返还,在土地租金中调节,即交"两保金"的承租土地每人12亩、租金每亩优惠50-80元,不交"两保"金的实行议价租金。机关、医院、学校、二、三产业的职工,按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预交,在职职工返还应由集体负担的部分(社会平均工资26%),下岗、自谋职业不返还。    二、改制的初步成效    1.转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通过竞争上岗,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树立了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观念。职工通过交费制度改革,实行先交钱后种田,"两保"金与用人单位分离,增强了职工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意识。工业改制转岗分流,下岗干部职工利用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走出农场,拓宽就业门路,走上了致富之路。    2.精简了企业的管理队伍。通过定员定编,对管理干部实行自报岗位,民主推荐,公开选聘的办法,首先从农场机关做起,然后基层单位推开。1998年农场精减冗员54.5%,改制后管理干部只剩140人,每千亩耕地管理干部1.66人,仅减员增效一项,一年就节约费用支出300-400万元。    3.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制后,土地资源结构由过去的集体经营与职工承包并重,向职工承包和科技种田能手集中,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轻了农场负担,降低了农场的经营风险。种植结构由过去粮食、香料为主,向香料、油料等经济作物转变,增加了农业职工收入,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    4.提高了农场整体效益。通过农业改制,农场每年可从农业得到土地租金和"两保金"2500万元左右,加之二、三产业职工上交的"两保金"、管理费,收入来源稳定,每年可形成效益300-400万元,提高了农场整体效益。    5.加快了农场发展的步伐。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场小城镇建设进程。农场建成了货物的集散地和商贸、文化中心,职工投资兴建的商住楼达4万多平方米,建成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网络,1999年又修建了以场部为中心的露天草坪花园,兴建了医院门诊楼和中学实验楼;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加快了农场发展步伐。 作者:开恒祝 杨卫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曹农场 2000年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