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农垦橡胶产业的跋涉之路

时间:2003-09-1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849

  一段时间以来,天然橡胶期市交易火爆,期价一路猛涨,坐上了期市活跃品种的头把交椅。2002年3月份干胶价格直冲15000元/吨,此后下落到11000元/吨,5月份天然橡胶价格出现反弹,青岛、上海主要销区重返12000元/吨关口,海南、云南产区价格也达到了12000元/吨,比前几年胶价最低时的6300/吨几乎翻了一番。一直在胶价低迷的日子里苦熬的我国天然橡胶种植加工业,终于迎来了大好商机。   种胶不如买胶?   随着我国天然橡胶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国际轮胎生产商和橡胶加工企业纷纷看好中国,世界轮胎十强已有8家在我国落户。我国台湾仅有的5家轮胎厂也都移师内地设立独资的轮胎企业。国际橡胶研究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全球橡胶消耗量比上一年下降3%,而中国却保持了8.4%的增长速度。早在1993年,我国橡胶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橡胶消费大国。而如今,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在橡胶消费方面的先导位置成为世界第一的橡胶消费大国。   我国不仅是天然橡胶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国。我国天然橡胶种植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五。据统计,目前,我国年产近50万吨的天然橡胶,远不能满足我国橡胶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近年来每年工业所需60%的橡胶原材料要大量进口。今年以来天然橡胶的进口仍以较高水平增长,1~5月份累计进口天然橡胶53万吨(已超过我国全年的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2.8%。中国天然橡胶的生产情况和市场变化,已直接影响到了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   国际橡胶工业巨头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使得几乎被淡忘的我国天然橡胶种植业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随着橡胶市场全球一体化局面的形成和进口胶的涌入,国产天然橡胶的高成本等问题使其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在国内还出现了“种胶不如买胶”的说法。   国产橡胶有无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前景怎样?应如何定位?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创始者和主力军———中国农垦以橡胶业发展的全新姿态给了肯定的回答:国产胶不怕竞争,国产胶要在中国胶市唱主角!   植胶人的执着   有一种树,只需吸收大地的水分和养分,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洁白的乳汁———珍贵的天然橡胶原料。这就是由人工栽培的三叶橡胶树。   天然橡胶具有较高的弹性、韧性等特质,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业原料。无论日常生活中的胶鞋、暖水袋,还是汽车、飞机上的轮胎,医用的手套、输血管、航天飞机上的密封圈和传动带,这一切都离不开天然橡胶。其中轮胎的用量要占天然橡胶用量的一半以上。   天然橡胶在种植区域上也是不可替代的。全世界天然橡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的少数几个国家。我国产地则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亚热带地区。其中,海南、云南的天然橡胶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和35%。   由于产品和地域上的两个不可替代性,天然橡胶一直是国际公认的“稀缺资源”。   但建国之初,我国没有橡胶树,更没有橡胶。西方权威曾断言:北纬18度以上不能种橡胶。   为打破封锁,五十年代初,我国从部队抽调10万官兵,从全国调集大量技术人员和支边青年,分赴广东、海南、云南垦荒戍边,大力种植“争气胶”,在虎兽出没、灌木丛生、没有人烟的地方,在西方权威断言不能种植橡胶的地区,栽植了大片大片的橡胶树,由此开创了我国自己的天然橡胶产业。这就是中国农垦的起源。   为了这些橡胶林,农垦人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到2000年统计,他们共建立橡胶种植农场150多个,种胶户18万余户,解决劳动就业人数达150多万,种植天然橡胶940余万亩、2.7亿多株,年产干胶48万吨,创办了拥有200多万人口、100多万橡胶工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型生产社区,为减轻国际市场对天然橡胶需求的压力,改善我国用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维护当地生态平衡,提高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振兴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近些年来,橡胶产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却因为背负着机制的历史包袱,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创立于建国之初、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农垦,离退休人员几乎占了员工总数的近半。它与一般老国企不同的是,除了要负担离退休人员的养老,还要负担本该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社区文教、卫生、公安等事业开支,农垦人称此为“农场办社会”的负担。这些负担加大了产胶成本,造成橡胶生产成本过高,致使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约为1∶1之比,影响了国产天然橡胶价格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另外近20年来,全球橡胶产业遭受几次低价的冲击,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先是马来西亚砍橡胶树种油棕,橡胶产量由原来的160万吨减少到现在不足60万吨,在全球排位也从老大改为老四;泰国尽管产量居全球之最,但大片胶园由于严重失管,不仅产量低,而且面临提前报废的危险。   中国天然橡胶以农垦系统国营胶园为主体,尽管胶价长期走低致使经营雪上加霜,但困境并没有改变农垦人对于橡胶产业的执着,他们一方面力求改革,解除机制上的弊端,一方面向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要效益。橡胶产量逐年提高。如今,在广东、海南、云南等植胶区,大片第二代、三代胶园已苍翠成林。 三刀手术活力初显   我国的橡胶业因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显得步履维艰。为提高天然橡胶的国际竞争力,2001年农业部大力实施天然橡胶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改革、调整、提升”三大战略,发动了一场以"提质、提效"为核心的橡胶产业革命。   第一刀:改革国有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   近年来,广东、海南、云南等垦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打破国有橡胶农场纯国有产权结构,建立起职工出资经营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初步形成以职工家庭胶园为基础、专业化公司为龙头、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橡胶生产经营管理新体制。   改革最明显的效果是成本降低。据海南省农垦总局粗略估计,去年,天然橡胶直接生产成本所占产值比例已由上年的70.9%降为58.1%,加上现在还没有解除的离退休人员养老等社会负担间接成本,胶的总体成本接近国际8000元/吨左右的平均水平,在价格方面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刀:调整产业布局,推进橡胶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基地”的产业化体系,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植胶业和初加工业。   这样的调整用广东农垦的经验可概括为三个集中:橡胶种植向优势区域优势生产农场集中,橡胶种苗培育向大型种苗繁育中心集中,橡胶加工由分散的小厂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   在橡胶种植上,调整种植布局,将发展的重点向高产、少风寒的易胶区转移;同时更新老龄低产的橡胶园,建设高标准的第二代胶园;在橡胶初加工的布局上,改变过去场场建工厂的“小而散”格局,整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降低加工成本,提高产品的一致性。   广东关闭各农场小型加工厂后,只在湛江、茂名等橡胶主产区建立三个现代化的天然橡胶加工厂。目前已在茂名投产的“广垦橡胶”,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不仅产品的主要指标已优于进口胶的质量,而且原乳胶加工成本下降了近40%;海南农垦预计在3年内把现有的87家橡胶加工厂削减到16家,同时组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橡胶集团公司,整合资源,向“大而强”发展。海南还调优产品结构,用目前世界上需求量大、效益相对较好的子午胎胶和浓缩乳胶逐步取代目前的大路品种。   第三刀:提升产业水平。通过科学管理和采用高效、低频的采胶新技术,使全国年单产提高12.5%以上。目前,全国天然橡胶平均产量为1230千克/公顷,已经达到世界开割胶园的平均水平。其中,云南的产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1572千克/公顷;海南龙江农场通过采用新技术,使新植幼树6年便投产开割,比橡胶树8年的开割期提前了2年。不仅新树提前投产,就连该农场有着31年树龄接近淘汰期的橡胶林,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产胶能力,平均亩产干胶120公斤,最高的产量竟达到160多公斤,超过农业部规定的2005年宜胶区平均亩产指标一倍以上。特别是使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种植的第二代胶园,得到世界专家的好评。海南垦区西联农场几万亩第二代胶园种植标准和管理水平,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全球其他种胶国所无法与之匹敌的。   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由于资源供应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且这个落差会逐年加大,有专家认为,在未来的30年中,天然橡胶价格将以3~5年为一个周期波浪式上升。   海南农垦橡胶专家邢民说,天然橡胶一直被称为战略物资,与石油、钢材一起被誉为全球三大材料,有其产业优势及战略地位。这必将推动全球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   资源越是紧缺,越是凸显这种资源约束型产业的战略地位。从目前的资源构成看,我国天然橡胶产量虽然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不大,但50多万吨的产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   一方面是资源相对紧缺,一方面则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料记载:2001年全球天然橡胶消费703万吨,消费排序是中国121.5万吨,美国97.41万吨,西欧103万吨,中国取代美国居消费排行第一,世界工厂角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可见,无论从全球还是全国需求看,国产胶可发展的潜力空间是相当大的。从农垦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示范来看,应对国际化竞争,我国天然橡胶至少从三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即实现产业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   产业化经营保证周期效益   天然橡胶的特性决定了它要比其他农业产业更需要龙头拉动的产业化经营。而要实现产业化发展,还须农垦做龙头。这不仅是因为农垦系统有着50年成熟的管理技术和植胶经验,是支撑并带动着全国天然橡胶业发展的“国家队”,更因为橡胶非生产期长,从植树到割胶投产要长达8年,割胶后要12年才能收回投资,而后20年才会真正产生效益。一家一户种植不仅筹资难、技术开发难,而且市场风险大,一遇价格风波就有可能失管,很难实现周期效益。而以农垦做龙头,不仅可以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优势,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的指导,并能够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将国内外的大市场与农户的胶园连接起来,提高生产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周期效益。   近10年间,民营胶园以15%~20%的幅度增长,低标准的民营胶几乎占全国现有面积的1/3。利用好宝贵的宜胶土地资源,由农垦做龙头,拉动全国天然橡胶产业调整、改造,提升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广东、海南和云南农垦已提出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形成橡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橡胶产业成为拉动农民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实现资源进一步的整合、潜力进一步激发。   降低成本仍大有可为   从全国垦区的现状看,降低成本主要靠提高单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继续作为仍然大有空间。通过在全国农垦植胶区大力推广割胶新技术,割胶生产效率比传统技术提高了30%~50%,仅海南农垦就减少了胶工8.21万人,减员53.3%,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目前广东已在茂名投产的“广垦橡胶”,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产品主要指标已优于进口胶的质量,原乳胶加工成本下降了40%。   进一步规范交易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农业部农垦局的支持下建立的海南中国橡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中国天然橡胶专业交易市场,有利地发挥了农垦天然橡胶的资源优势,通过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减少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网上交易“发现价格,引发竞争,盘活市场”的多方面优势,两年多来,已累计在网上销售垦区自产天然橡胶45.6万吨,完成销售额39.8亿元,为橡胶生产农场增加了大笔收入。   目前,国有植胶企业社会负担重,仍是加大产胶成本的主要症结。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各产胶国对橡胶种植业都不收种植税,有的国家还给胶园多项补贴,如泰国,国家每年在预算内安排资金用于胶园更新,然后从橡胶出口收入中提取0.5~1%的更新税和一定比例的基金补贴胶园更新。而我国的植胶企业,特别是国有植胶企业,除向国家照章纳税外,还要负担本该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文教、卫生、交通、公安、武装、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当地政府集资摊派的开支,人为地增大了植胶成本。如海南橡胶垦区,每年上缴各种税费占橡胶产品销售收入的29.7%,1998年,每吨橡胶直接生产成本为5202元,但总成本达到了9208元,与生产无关的摊派占了43.5%。   如果剥离了目前农垦胶每吨3500元左右的“国情负担”,再继续深化国有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好农场办社会的问题,胶成本将会维持在5000~6000元/吨的水平,而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   增产提质前景看好   中国天然橡胶科技在国际上已取得了领先地位,农垦胶业经过50年的选育种工作,已先后培育出了适合中国自然环境条件,具有高产高抗特性,全国推广级的橡胶品种51个,其中许多品种的产量指标已达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中国也有许多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橡胶树产量苗期预测法,橡胶花粉、花药植株培养技术,橡胶稳定三倍体的培育方法等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为中国大面积栽培产量高、抗性强的橡胶品种奠定了基础。   海南农垦通过推广良种,胶产量自90年代初就突破了70公斤,赶上了全球产胶国平均产量水平。他们自信,通过科技措施,胶产量完全可以从目前的亩均75.3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在植胶条件较好的云南,农垦橡胶的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并且继续增产的潜力明显。我国如坚定地走第二次品种改良的增产路子,届时年产天然橡胶达到150万吨的总量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从海南垦区看,产品结构正在调优,橡胶质量也呈上升态势,子午轮胎、航空轮胎、低蛋白专用乳胶等专用胶都已开发应市。   胶木兼优新品种的栽培利用,是天然橡胶在新世纪的又一发展方向。我国农垦胶业正大力培育和引进胶木两用橡胶新品种,发展一批胶木两用“双高”品种基地。新品种的应用将会使生产效益成倍提高,大大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且对解决热带木材紧缺的现状,保护热带森林,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开发潜力巨大,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若想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须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在天然橡胶的产业形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机制和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变”的总体思路,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中进行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整体循环,实现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开发潜力巨大,只需给一些时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些关注,国产胶完全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实现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作者:刘惠兰      [注:该文发表于《中国县域经济报》2003年9月16日]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