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看江苏农垦如何更上“高地”

时间:2009-01-13 作者:张 毅 汪晓东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次数:3695

      农业生产搞上去了,产业发展怎样突破?
           近年来,江苏农垦推进“二次创业”,在这里,弱质的农业变强了——


大专毕业的贾安俊回到农场发展高效农业,收获喜悦。(张 毅摄)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工业如何反哺农业?江苏农垦的经验表明,不仅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还要进一步扶龙头、带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转化和释放农业自身的发展潜能,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反哺”。

  接二连三——打造工业强省的“农业车间”

  2008年12月上旬,一场降温突袭,苏北射阳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6摄氏度。而位于射阳经济开发区的江苏省农垦麦芽有限公司工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一个年产30万吨麦芽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两期总投资15亿元,一期投资7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带动50万亩啤麦的种植。到那时,江苏农垦将从卖麦子的变成卖麦芽的。为了赶在年底前投产,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眼下,几家大型企业正催着他们要货呢!

  “农垦姓‘农’,但并不是只种粮食。农垦企业应当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二三产的比重,不能头重脚轻。”江苏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宣荣说。

  “农业必须接二连三,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流通上做文章,把农业资源转化为二三产的发展优势,拉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江苏工业化水平领先全国,实现“接二连三”,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江苏农垦的独特优势。江苏农垦是国内啤酒大麦种植的最佳区域之一,目前种植啤麦面积32万亩。麦芽厂建成后,到2010年,江苏农垦啤麦的种植面积将达到40万亩;到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2万亩,啤麦产量达到22万吨。到那时,麦芽公司不仅生产麦芽,还生产饲料和麦芽饮料,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种子、稻米、肉猪,最近几年,苏垦逐个产业推进产业化发展。江苏农垦现有种子基地约80万亩,麦稻常规种连续8年占全省40%以上的市场。江苏省农垦米业有限公司的“苏垦”牌大米,跻身江苏省第一批中国名牌,分别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上选。江苏农垦与泰国正大合作,规划用5年时间,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的规模,同时,还要建设配套的加工企业。

  江苏农垦的经验给我们这样一条启示:工业如何反哺农业?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还要进一步扶龙头、带基地,增强农业产业的发展能力,这是更高层次上的反哺。

  锦上添花——对接,提高了生产水平,使土里生“金”

  云台农场位于连云港云台山南麓。冬日,万木萧疏。高效农业基地的日光温室里却绿意盎然。反季节西红柿长势喜人,从荷兰引进的品种,名曰“欧盾”。“挂果数量比正常的品种多一倍,春节前就能上市。”云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龚成香介绍,合作社给西红柿申请了“云盛”商标,前不久,他们又与上海景瑞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景瑞走进上海各大超市。

  占地近200万亩、耕地112.8万亩,在全国农垦系统,江苏农垦的个头不算大。一季稻一季麦,效益终究有限。而农垦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如何示范,怎样带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突破口。

  在江苏农垦的几大农场,冬天没有农闲:

  在云台农场华瑞种苗公司的一个大棚,几十名工人正在加工出口荷兰的睡莲种球。而在另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技术负责人陆新兵正在用注肥器配制营养液,苗床架上西红柿苗已长出嫩芽,春节前即可供苗,今年4月西红柿就上市了。

  弶港农场的高效农业示范区,35岁的贾安俊满脸是喜悦。他大专毕业,回农场务农,种植24亩草莓,去年11月20日左右就开始出果了,一直能收到今年5月。“种的是有机草莓,从美国引进的品种,叫‘甜查理’,”说着他摘下一颗草莓给记者品尝。目前,“甜查理”每公斤7.5元,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

  在白马湖农场的蔬菜加工车间,10多名工人将刚刚收获的娃娃菜分拣、包装。据介绍,这批娃娃菜直供上海的沃尔玛、欧尚、家乐福等大型超市。2008年,他们种植了800亩娃娃菜,早在育苗之前,就和商家签订了购销合同。

  忙碌不盲目。采访一路,“对接”二字被频繁提起。以前是盯着地种地,现在是盯着市场种地。接市场,一定有具体的产品规格和质量标准;对基地,一定有明确的目标责任和生产规范。对接还壮大了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江苏农垦拥有两个中国农产品名牌,江苏省名牌产品10个。“苏垦”牌大米、“弶农牌”西瓜、“大华”牌稻种等,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老场新路——模拟股份制带来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土地产出增加

  模拟股份制——这是在新洋农场听到的一个新词儿。新洋农场场长刘建国介绍,全场近6万亩耕地,每亩为一股,每股1000元。总股本中,农场以土地租金作价入股,占55%,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职工以现金形式出资入股,占45%。农业从业人员实行按劳、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获得收益。农场年终除定额收取土地租金外,根据农业经营效益,还享有55%的股权分配。这样,农场、经营管理者和职工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充分发挥了农场规模经营的优势,便于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销售。

  江苏农垦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为二次创业拓宽了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江苏农垦实行“先交(钱)后种(田)、租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调动了农业职工的积极性。不过,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模式削弱了国营农场组织化、规模化的优势。因此,2004年以来,江苏农垦又推行“骨干牵头、组合承租”的模式,鼓励一定数量的职工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形成股份合作体。

  2007年,江苏农垦出台了《完善和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归纳出农场农业承包经营的几种主要模式:一是基本承包,仍由承包人直接承包;二是统一承包,鼓励承包人联合承包,承包人推荐牵头人操作,农场给予牵头人较大的承包面积;三是集体模拟股份制承包,也就是新洋农场的模式,由农场控股或参股,实行集体化生产经营,承包人按农场制定的规则入股;四是龙头企业承包,对于土地资源较多的农场,可由江苏农垦集团或农场的龙头企业实行耕地连片承包。

  老农垦走新路。地还是那片地,体制变了,土地的产出提高了。仍以新洋农场为例:2008年,在夏收面积比上年减少2000亩的情况下,总产比上年增加了500万斤,单产比上年增长了12.2%,夺得了江苏农垦夏粮单产增幅第一的桂冠,夏粮总产、单产、效益均创下新纪录。

  2008年,江苏垦区夏粮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究其原因,除了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还有办法灵。到2008年底,江苏垦区实行模拟股份制经营的耕地面积达1/3。

  “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农场与职工的双赢”,江苏农垦集团总经理任建新说,通过改革要实现“三增”,就是职工增收,农场增效,土地产出增加。垦区将在两三年内,全面推开模拟股份制经营。

    《 人民日报 》( 2009年1月11日 05 版)    中图和下图由新洋农场提供。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