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一线来风

兴安农垦:科学储粮 确保颗粒归仓

时间:2023-12-26 作者:王萍 来源:兴安农垦 点击次数:4479

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内蒙古兴安农垦以“中心主抓、农场主责、连队主推、农户主体”为工作原则,坚持增产和减损两手抓,让职工群众感受“颗粒归仓”的幸福感。 

籽粒直收,秋粮“不落地” 

近日,在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玉米收割现场,大型联合收割机纵横驰骋,伴随着阵阵轰鸣,一排排玉米秸秆瞬间倒下,经过机械作业,金灿灿的玉米粒倾泻而出。大型联合收割机“走”了一圈就将粮食卸到运输车里,收获完成的玉米地留下的仅剩被废碎的秸秆,几乎看不到玉米粒。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损,连续四年,我场一直使用籽粒直收的方式进行收割,场里购买了约翰迪尔s760联合收割机,减少了摘穗、脱粒、运输、晾晒等工序,每亩能节省55元的生产成本。”该场农业副场长陈宏介绍。采用玉米籽粒直收技术,不仅能做到秸秆还田,保护土地,更能有效应对不良天气,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玉米损失及霉变等问题。 

除此之外,为减少存储方面的损失,吐列毛杜农场在粮食存储上也下了大功夫,对管理区内的6个大型粮仓进行了升级改造,粮仓内全部安装专用空调,能够实现电脑温控,达到储存标准,提升保质保鲜水平,确保了粮食减损。 

今年,吐列毛杜农场管理区共种植玉米3万亩,均采用籽粒直收的方式进行收割。与传统果穗机收割方式相比,减少损失5%左右,预计减损120万斤,增收130余万元。 

储粮神器,告别“地趴粮” 

“玉米上楼,卖粮不愁”,是耕种的职工群众口中常说的一句顺口溜。过去由于储粮条件有限,很多职工群众把玉米堆放在地上,俗称“地趴粮”,简陋的储粮条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霉变等原因而损耗。而现如今,一座座距离地面20公分、高2米的能装3000余斤的“玉米楼”成了职工群众家的储粮“神器”。 

在兴安农垦呼和马场职工张新禹家,只见装满玉米棒子的“小粮仓”在院子内整齐地摆放着,煞是好看。“使用储粮神器保存粮食,有通风降温、防止虫害等好处,不仅能够使储粮损失率下降3%到5%,还有效避免了霉变现象发生,和‘地趴粮’相比,还能多卖些钱。”张新禹说。 张新禹家今年共种植27亩玉米地,按亩产1300斤计算,使用新储粮神器进行科学储粮,至少减损近1800斤,增收近2000元。 

张新禹口中的储粮“神器”,是农垦近年来普及推广的一种储粮设施——科学储粮仓。“这些‘地趴粮’装具,是由呼和马场统一免费发放的,有了它,能够最大程度上解决职工群众储粮问题。”呼和马场农牧业生产部部长张海滨介绍说。 

据悉,兴安农垦按照“离地通风、防鼠防潮、成本可控”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机械化”,减少人力成本。鼓励和引导职工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就地取材,采取搭栈子、上楼子、聚丙烯围网圆囤、钢结构立体储粮装具等方式,实现离地通风储粮,减少储粮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粮食代存,保护“集中粮” 

在兴安农垦索伦牧场鑫聚源农牧业合作社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清选机正在出粮。“今年我们合作社已经收购玉米2000万斤,通过集中代收的方式,有效减损100余万斤,增收100余万元。”合作社负责人金智鑫说。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储粮减损工作,索伦牧场积极推广“存粮在库”模式,倡导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的粮食收储企业、合作社等参与到职工群众的科学储粮工作中来,推动粮库与种植大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展开合作,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实现从“存粮在家”到“存粮在库”的转变,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量多、储存难问题。“下一步,我们场将积极与大型粮食收购企业对接,为职工群众提供专业化的代储存、代清理、代烘干、代收购等服务,提升粮食保管水平,最大程度上做到节粮减损。”索伦牧场生产科科长高振东说。

兴安农垦副总经理李英国介绍,今年兴安农垦共种植玉米76.28万亩,预计产量约34万吨,实现科学储粮25.5万吨,占垦区玉米总产量的75%,预计减损约1万吨,增收约2500万元。

责任编辑:事业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