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以场强民富为目标打好扶贫攻坚战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803

三河种马场位于内蒙古额市境内,地处中俄边境。区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万亩,草原84.4万亩;总人口6217万人,由汉、回、蒙、满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 48.8%,有职12630人;拥有 12个生产队、6个工副业生产单位及学校、医院、机关、招待所等24个独立核算单位。长期以来,三河种马场因地处森林草原过渡带,自然灾害频繁,由主要培育"三河马"转产后,因国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负担沉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经营长期亏损,农场经济陷入极度贫困境地。1991年以来的国家扶贫给我场带来了希望与生机,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场强民富为目标,坚持走"靠农业强场,以牧业富民,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脱贫路子。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1年至 2000年十年扶贫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加2013.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6.6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营利润总共增加2436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22%;2000年职工年均收入为6978元,与 1990年的 1421元相比,增长3.9倍;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3210元,比1990年增加了2301元,年均增长率为13.45%。同时,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扶贫十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928.4万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586.l万元,占70. 46%;更新和添加农业机械设备投入315.7万元;公益设施建设投入1178.5万元;   在十年的扶贫开发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积极稳步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经营机制,为加快脱贫步伐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扶贫期间,我们深入推行了竞争、激励、风险机制,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建立了业绩考核制度,打破终身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先后对20多名工作平庸无绩者进行了调换。在合理设置机构的基础上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满负荷工作。并从1995年开始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制度,使农场与个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同时,在分配上向一线工人倾斜,向苦、累、险岗位倾斜,充分调动了全场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为推动农场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根据企业农、牧、工、副各业不同情况,采取"分类指导,统分结合,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促进各业快速发展。在种植业上针对人少地多,土地集中联片、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始终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在继续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理顺了二级管理、三级核算的承包模式,能统则统,能分则分,在统分结合中做到统管有力度,分管有积极性,促进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牧业实行家庭牧场专业养殖,强化防疫治疗的服务;对一些工副业单位实行了拍卖或股份制模拟改造,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改革后的工副业单位均能连年盈利。如干酪素厂自1994年下半年投产到2000年底,已累计加 工鲜牛奶26459吨,实现产值3828.2万元,利税391.6万元。   第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为从管理水平上要效益,我们曾先后14次派团赴大雁矿务局、拉布大林农场、特尼河农场、黑龙江、山东等地学习考察,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思路。结合场情,制定了《企业规范化管理》条例及农业、牧业、工业、财务、审计等十项实施细则,以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将每项工作内容细化,量化成可操作指标,落实到人,立约签状,年末按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罚,从而将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的目标管理体系中,促进了各项工作快速有效地开展。其中在成本管理方面我们推行了成本逆控法。有效地堵塞"跑、冒、滴、漏",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到2000年种植业平均直接亩成本为129元,比1995年的157元降低28元,下降了17.8%。   为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佳效益。我们注重困地制宜,面向市场,真正选出适合本场发展的项目,严格履行程序,加强项目管理,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十年中,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82.8万元。其中贴息贷款805万元,以工代赈604万元,场配套资金673.8万元,共计开发建设了13个项目,目前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累计形成固定资产1701.9万元;累计新增产值7856.6万元,新增利润682万元,新增税金701.3万元,使投资赢得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立足种植业,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科学种田大打农业翻身仗。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是我场的"经济命脉"。而长期以来的生产条件差、作业水平低,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十年期间,我们抓住国家扶持机遇,选准路子,明确主攻方向,将开发资金的70%以上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当中,优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科学种田水平,把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针对全场低产田多,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我们对中低产田有计划地进行了治理。到2000年底,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97.6万元,对11.7万亩农田进行了彻底改造,使粮食亩产量由改造前的不足50公斤提高到240公斤以上,亩增产190公斤。我们还通过投入600余万元资金对多年不产粮的12万亩耕地彻底治理,便全场可播种面积由1990年前的38万亩增加到50万亩,年播种面积达到近30万亩的种植规模。确保了农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针对"老车陋具不配套"的状态,累计购置更新农机具1104台(件),其中大型收割机62台,大中型拖拉机72台,其它配套农机具970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90年的1.6万千瓦增加3.2万千瓦,增长了100%。我们还建设水泥晒场97104平方米,晾晒棚5710平方米,生产用房2318平方米,新建粮油烘干塔3座,修筑田间路167.6公里等等,使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依据市粮油需求变化,我们适时调整了种植结构,逐步压缩总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到2000年,全场油菜面积增加到2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则压缩到8万亩,正是有了正确的结构调整,在粮油价格下滑的情况下,农场仍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我们对比先进农场找差距,学习、引进先进经验与技术,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规范各项作业标准,做到地块有档案,机车有日记,作业有核算。并于1997年加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教兴农董事会,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安排,因地制宜地搞好品种区划,在品种结构上先后引进了小麦、油菜、莜麦、胡麻及中草药等新优品种,对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科学布局。为加大科技含量,先后应用推广了12项增产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解决野生油菜和草荒危害,在2000年,我们还成功推广了播前灭草和播后苗前灭草措施,面积达10余万亩。当年仅此一项就节约费用几百万元。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由于上述措施得力,农场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原来农业生产中的种难、收难、晒难、储难基本消除。在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单产、总产水平稳步增长,扶贫十年期间粮油总产年平均达到47814.9吨,比扶贫前十年年均增加36456吨,年均增加4.2倍。特别是自1995年起,全场粮油总产连续五年均超亿斤;2000年,油菜籽产量达到33190.5吨,产量位居海垦区各农场榜首。靠"科技兴农、科技增效"推进了农场摆脱贫困的速度。   第四、拓宽脱贫之路,兴办自营经济,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增效是强场的前提,职工增收是发展目的。为实现"场强民富"的目标,我们把自营经济的发展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为加大工作力度,场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职工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尽快增加收入。在自营经济中,我们注重把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富民产业,逐步完善?quot;草场有主,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管理有规"的制度。强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不断完善牲畜防检疫、冷配等制度,使奶牛受胎率和防检疫密度均达到98%以上。我们还扶持了30户科学养畜示范户,建设了标准化的棚舍,积极开发利用秸秆,采用舍饲半舍饲的喂养方式,牛奶产量比普通饲养户提高了70%-l00%。到2000年底,全场牲畜存栏由1990年的14797头(匹只)发展到20243头(匹只),其中乳用牛由1990年的8072头下降到6455头,鲜牛奶产量则由1990年的5560吨上升到6215吨。   在农场的鼓励和大力扶持下,职工自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遍布于养殖业,种植业、运输业、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众多行业。在全场经济建设中已占有相当份额。到2000年底,产值由1990年的512万元增加到1211万元,占全场工农业总值的16.3%,其中纯收入达到700余万元;从业人员已达到1310人,占全场总人口的21%。   第五、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农场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扶贫攻坚中,场党政一班人注重把加速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农场先后把73名年富力强、有献身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干部职工充实到科队级领导岗位,并?quot;九五"期间把4位成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场级领导岗位。现在全场各条战线的年轻干部占80%以上,他们已成为全场脱贫攻坚的骨干力量。   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分别采取办学习班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岗前、岗上和岗后培训。十年中全场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55期,培训人员5357人次,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我们还鼓励并送出一部分农场子弟到各大专院校学习,率先在海垦区对39名自费大中专学生采用择优录用的办法,合理安排。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在岗的干部参加各大院校的函授学习,农场还先后与海垦区中专学校、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在场办学,入学人员达到89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作为业务和技术骨干在各自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场文化层次显著提高,知识结构逐渐优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已日渐浓厚。   第六、加强思德教育,常抓不懈,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扶贫开发。   十年来场党委牢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实现全场脱贫致富的目标,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角点,实施中统筹兼顾、标本兼冶,把工作分解量化,分布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农场始终把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全过程,广泛深入宣传农场脱贫工作,开展"献身农垦、热爱家乡、建设农场"的活动,树立"场兴我荣、场衰我耻"的意识。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扶贫工作,充分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人心思治、人心思富。各单位结成"帮带"关系,好队带差队,走共同脱贫之路。党、团员率先垂范,带领全场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党建、计划生育、文教卫生等工作均走在前列,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九五"期末,30%职工搬进新房。25%的职工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全场开展劳动竞赛和"双增双节"创效益103万元,提合理化建议创造和节约价值172万元,有效地推动了扶贫开发的进程。   "八五"、"九五"十年扶贫攻坚,使三河马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制定的奋斗目标,为"十五"脱贫达小康奠定了基础。2000年农垦局把我场列为扶贫联系点,海管局也把我场列为深化改革试点单位,我场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农场整体素质还不高,基础设施仍相当薄弱,负债额高,财务费用大,文教卫生、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社会支出年达500万元以上,近几年虽然经营盈利,但年实现利润水平不够稳定,资金紧缺,农场还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稳定脱贫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2001年入春以来,农场在连续三次遭受到飓风摧残及冻、虫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又遭遇了建场以来从未遇到的旱灾。面对灾害全场干部职工没有退缩,竭尽全力积极展开抗灾自救工作,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农场的经济举步维艰,在今后的脱贫道路上,除了自身努力外,需要国家继续给予政策上、经济上的扶持。在上级组织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带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以"团结奋斗、知难而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去工作。"十五"期间加快改革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以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出发点,促使各业有机结合,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全面实现"十五"脱贫致富目标而努力奋斗。 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 三河马场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