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3)

时间:2005-06-1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052

      (三)我国蔗糖业发展潜力
  从我国甘蔗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来看,1991—1997年甘蔗的比较优势度稳定在0.84—0.91之间,比其他农产品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生产的社会净效益从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从有效保护率看,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1993年得到普遍提高,到1997年多数处于正保护状态,但甘蔗仍处于负保护,有效保护率一般为-71%—-88%,意味着甘蔗的潜在国际竞争力将随着有效保护的提高而增强,甘蔗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则保持现有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产蔗糖可达1034万吨,加上甜菜糖150—170万吨,则可满足国内需求。我国原料蔗收购费用占吨糖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每吨甜菜的农业成本为 元。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则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所以从动态看,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四、蔗糖业发展策略
  (一) 加强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和建设
  优势产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糖业结构和优化糖料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条件,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动力,加快良种培育和技术引进步伐,提高糖料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配套保障职能,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
  优势产区的选建原则是形成相对稳定的连片规模化生产带,在今后十年仍是我国糖料生产的主产区,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区中的制糖企业经过了改组改制,今后五年有可能通过兼并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制糖企业布局合理,原料生产、收获、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区域内以县为单位近四年来甘蔗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甘蔗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3。
  根据以上原则,国家初步选定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的甘蔗优势区域,涉及甘蔗总面积约1000万亩,占全国甘蔗面积的55%左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改水治旱:加强原料区治旱工程建设,主要是田间沟渠配套、节水灌溉设施;二是良种工程建设:主要是国家、地方的育种基地、示范工程、质量标准、良种繁育、产业化建设,形成育、繁、推、销一体化的良种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发展中介组织,提高服务功能:主要是发展农、工、贸、信息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技、土肥、植保和农机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