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黑龙江垦区改革情况(2001)

时间:2002-06-0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3523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垦区围绕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兴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去冬今春,垦区土地承包进展顺利,承包合同签订得早,耕地及时全部承包租赁到位,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兴办家庭农场热潮。主要原因,除了粮价有所回升之外,最重要的是总局、分局和农牧场把粮食转化和销售工作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注重产销衔接,突出加工增值,使家庭农场生产的粮食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及时变现,提高了职工种粮积极性。截止到2001年3月底,垦区共兴办各类家庭农场21.4万个,占全部农业经营组织的99.9%。家庭农场的数量比上年增加了933个,增加0.43%,其中外引户家庭农场比上年增加了834个。股份合作农牧场由上年的48个下降到7个,减少了85.4%,其承租的耕地面积下降了47.2%。全局共落实承租耕地面积200.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4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99.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48.9万人,比上年增加31356人,增长了6.8%,其中职工增加7.3%,家属增加17%,雇工减少5.2%。家庭农场购买农机具的热情高涨, 在垦区目前拥有的全部农机具中,农场转让和职工自购的占99.6%,比上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有链轨拖拉机10585台,其中职工自购4389台,农场转让6147台;有大型轮式拖拉机9215台,其中职工自购5915台,农场转让3190台;有联收割机6997台,其中职工自购2102台,农场转让4837台。与此同时,家庭农场承包大农场农机具的数量急剧下降:职工承包链轨拖拉机由上年的182台降至49台,下降了73%;承包大型轮式拖拉机由上年的141台下降到110台,下降22%;承包联合收割机由上年的311台降至58台,下降81.4%;承包其他农机具由2765台套下降至13台套,下降了99.5%。家庭农场积极承包土地,涌跃购买农机具对农业生产经营有充分的信心。   二是"两费自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垦区突出抓好生产费自理,坚持"不统营、不垫资、不种亏本田",加大对农业投入,"两费"自理率显著提高。每亩投入的直接生产成本平均达到185.2元,比上年增加投入12.4元,增加了9.7%。全垦区耕地直接生产成本需55.6亿元,比上年增加5.3亿元,家庭农场生产费自理金额为54.4亿元,自理金额比上年增加了10.6亿元,增加了21.1%;生产费自理率达到97.7%,比上年增长了10.8个百分点。生活费仍全部自理。去年垫资率比较高的北安分局,今年重点突破生产费自理这一难题,全分局直接生产费基本实现由职工全部自理。全垦区实现生产费自理率99%以上的有红兴隆、北安、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等5个分局。继续抓好职工减负增收工作,各农牧场在上年大幅度降低利费标准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降低了利费税标准。今年承包耕地面积比上年增加了6.4万公顷,但总体利费税比上年降低了303万元,其中利润降低4795万元,下调了21%。今年亩均利费税首次降到100元以下,降至99.4元,比上年下调了3.3元,其中利润下调了1.8元,费用下调了1.5元,税金与上年持平。此举有效地维护了家庭农场的种地积极性。   三是土地规模经营继续稳步推进,土地长期固定面积有所增加。全垦区21.4万个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耕地9.36公顷,比上年提高0.26公顷,扩大了3%,其中承租5-30公顷的家庭农场9.8万个,比去年增长了11.9%;承租30-50公顷的家庭农场8067个,比去年增长了36.7%;承租50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2578个,比去年增长了10.3%;种植200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已达132户,比上年增加11户。一些农场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自己实际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嘉荫农场采取"以机带地"的办法,鼓励一台联合收割机种植50公顷以上的耕地;铁力、海伦农场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种地大户,根据大户的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配置土地,使土地规模与经营能力相适应,海伦农场36个大户租种了全场60%的耕地。目前土地固定3年以上的耕地面积9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6万公顷。长期固定的耕地占全部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46.8%,比去年又有所增长。   四是生产队的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去年以来,全垦区共撤并布局不合理的生产队48个,减少生产队管理人员187人,减少生产队管理经费416万元。此外,对生产队管理人员进行了优化,七星、青龙山农场选派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生产队的管理人员中。   (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和垦区实际,我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垦区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垦发[2000]7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直属工商运建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操作程序》和《关于贯彻黑垦发[2000]7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确定新一轮改革重点是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1999年底为基数,争取在2001年内国有经济退出40%。截止今年3月底,垦区共有工商运建服企业936家,比上年减少了22.5%。出售或拍卖企业267家,被兼并企业20家,破产5家。国有资产退出74352万元,所有者权益减少8204万元。在936家企业中,租赁企业216家,股份制企业57家,股份合作制企业92家,采取承包、委托等方式经营的企业571家。   公司制企业得到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截止目前,垦区有公司制企业57家,比上年增加13家,其中工业46家。公司的规模比上年明显增大。公司制企业股本总额为1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3%,其中国家股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法人股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个人股9939万元,比上年增长70%,外资股6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8%,其中债转股62220万元,比上年增加123.4倍。   通过资产重组,培育壮大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公司,乳品、稻米、油脂、面粉等几大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目前,垦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公司已达13家,比去年新增3家。以完达山乳业集团为主的乳业龙头,目前已完成并购鹤王集团所属6家乳品厂及讷河市乳品厂、八五九农场乳品厂、双鸭山市乳品厂、新华农场乳品厂、龙镇农场乳品厂、二龙山农场乳品厂、引龙河农场乳品厂、红星农场乳品厂、飞鹤乳业集团等15家乳品厂的并购工作。并购新增资产8579万元,新增企业辐射区域奶牛存栏33893头。以北珠、御绿、兴凯湖、查哈阳、吉密河、建三江精米厂等6家为主的米业龙头,以北大荒麦业集团公司为主的麦业龙头,以九三油脂集团公司为主的油脂业龙头,以完达山药业集团公司为主的药业龙头,以北大荒酿酒集团公司、雁窝岛酒业公司为主的酒业龙头,以北大荒农机集团公司为主的农机业龙头,以北大荒啤酒大麦公司为主的啤酒原料业龙头,这些产业化龙头集团公司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壮大,集团成员企业已达62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1.1亿元,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对垦区的产业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牵动作用。建筑业龙头--北大荒农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筹建中。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抓紧筹备上市。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上市条件基本具备;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完达山药业等企业上市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可望在近期进入辅导期。   (三)分局、农场机关改革有新的突破   各分局机关进一步精减机构和人员,由原来的249个部门减到184个部门,精减26.1%,编制由原来的1403人精减到989人(不含公检法司),精减29.5%。通过机关全员竞争择优上岗,又有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   农场机构改革继去年宝泉岭、绥化分局农场机构改革,今年建三江、北安分局在原来精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建三江分局各农场共精减人员186人,全分局减少管理费用505万元,其中七星农场机关改革精减人员85人,减少管理费用137万元。北安分局农场机构改革由原来的266个科室撤并到166个,减少38%,机关人员由793人减到455人,减少了43%,全分局共减少管理费用650万元。   (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关注,即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对垦区实施内部政企分开、北大荒集团总公司正式挂牌运作、对外招商引资、参与市场竞争、树立企业形象、实行集团化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继总局(总公司)的管理机构改革之后,今年总局要求按照绥滨模式扩大垦区内部政企分开试点的范围,要求各分局各抓一个试点;总局则抓一批试点,包括东部分局以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所属的15家分公司所在农场(友谊农场除外)、以及绥滨农场、8511农场、大西江农场、九三分局。目前,大西江农场、8511农场、绥滨农场的政企分开的试点实施方案已经总局正式审批,其它试点农场的试点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当中。   (五)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垦区去年全年参保人数46.9万人,应缴养老保险金总额8.5亿元,实缴7.6 亿元,收缴率88.6 %。离退休人员17.5万人,应发放养老金9.7亿元,实发9亿元,当年发放率93%。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人数达14.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53.2%,社会化发放率达82.3%,比上年提高25.7个百分点。   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伤、生育保险继续推进。全垦区参加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农场60个,11个直属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保险试点,试点单位增加到71个,比上年增加13个单位,参保人数30万人,比上年增加5.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试点单位增加到9个农场,比上年增加了6个农场,参保职工人数增加到3.3万人,增长了22%,已有237人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垦区开展生育保险试点单位7个农场,参保职工4.4万人,已有961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再就业工作明显加强。截止去年底,全垦区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3.9万人,全年筹集下岗职工基本保障金1.7亿元,发放1.7亿元,其中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费1.1亿元,养老金4000万元,失业金434万元,医疗保险金1598万元。   二、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垦区劳动力和资金向第一产业集聚,将有力地促进垦区农业发展,但也给垦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挑战。今年非农专业户只有30834户,比上年减少4309户,减少12.2%,其中家庭小工厂、农机维修专业户都比去年减少了11%以上;各类非农专业户劳动力只有62880人,比上年减少17249人,减少了12.4%。这对第一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实行耕地的集约化规模经营有很大影响。多种所有制、多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远不健全,还没有真正找到一套适合垦区实际的比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土地负担仍然沉重,而大农场的政社支出呈现刚性,进一步减负的空间非常狭小,没办法再一味地靠减负增加职工收入,这对全垦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二)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退出的还不够。今年实行承包、委托经营的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还有65.6亿,比去年减少12.8亿,减少16.3%,但按总局党委确定的退出40%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还有571家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占企业总数的61%。少数农场领导认为自己可以抓好国有企业,对产权制度改革不积极。在已经改制的企业中,存在着不按改制的程序操作,改制实施方案不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职工不了解政策,不掌握意图,致使职工群众群体上访增加,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体系还不健全,以强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需要大力完善。   (三)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存在二三产业企业下岗职工中参保人员减少,导致养老负担率上升;养老金历史拖欠数额仍然很大,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加;个别单位缴费意识差,欠缴养老金严重;破产企业增加,不能以货币形式足额交纳养老金等。   三、下一步垦区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巩固农业改革成果,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坚持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地位,规范农场与家庭农场的权利义务,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坚持"两自理,四到户"不动摇,继续抓好生产费自理。继续推进水田承包的长期固定,处理好旱田承包长期固定与科学轮作的关系。凡有条件的,要实行旱田长期固定,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承包上的政策性风险。继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养殖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加大生产队撤并工作,使生产队的规模与布局更趋于合理。积极兴办多渠道、多所有制的涉农经济组织,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继续加快推进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国有资本从弱势产业、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向优势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集聚,不断增强集团的资本实力。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退至控股或参股地位,小企业全部转为民有民营。垦区今后不再兴办国有独资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积极引导垦区主导产业的生产企业按行业重组联合,通过优势企业控股、多法人相互参股和内部员工持股,组建产业化、集团化的有限公司,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三)全面抓好农场内部政企分开试点。总结经验,加快垦区内部政企分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垦区管理体制。   (四)加快集团运作步伐,理顺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建立健全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集团母公司功能,构建以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的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五)实现配套制度全面创新。继续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企业行政级别,打破干部与职工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制,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和配股、期权等分配方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垦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