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志编纂经验与体会之五:擦亮一座中国茶叶与农垦的丰碑

时间:2021-08-20 作者:曹裕强 来源:贵州省湄潭茶场 点击次数:5202

贵州省湄潭茶场,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农垦企业。湄潭茶场前身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实验茶场1939年9月成立于湄潭,她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技的先河,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在中国茶叶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编纂《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是对包括这一段在内的中国现代茶叶科技史、茶工业史、农垦茶叶发展和农垦文化的一次抢救性、系统性发掘。擦亮这座中国茶叶与农垦文化的丰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至2021年5月中旬,历时近一年,一部近49万字、260多幅插图的《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第四稿),终得以顺利完成。现将编纂场志的做法、经验和体会小结如下: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湄潭是贵州省茶叶第一县、全国茶产业综合评比第一名,县委、县政府在抓茶产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本次茶场志编纂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担任名誉主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强力推进。这在湄潭县部门志的编纂工作中是前所未有的。

2020年8月,经过近三个月筹备,《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编制完成,明确了编纂目的、编纂原则、组织保障、编纂体例、质量和工作要求;制定了编纂计划及工作进度,包括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志稿编纂、志稿评审、修改完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完成的时间节点。

2020年12月3日,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2020-169号),正式组建机构,落实办公场地、人员和经费,快马加鞭投入工作。

 

二、成立机构,强化协调沟通

为切实做好茶场志编纂工作,县委、县政府特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名誉主任;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县政协原副主席)为顾问,两位县委常委、三位副县长、两位县政府党组成员(一位为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担任副主任,成员有县政府办主任、县委办副主任(档案局局长)、两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一位为融媒体中心主任)和县统计局、文体旅游局、农业农村局局长,以及茗城农商旅投集团公司董事长、档案馆(方志办)负责人、贵州省湄潭茶场场长等。

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三组一专班”。“一办”即贵州省湄潭茶场志办公室,设在贵州省湄潭茶场,由县政府党组成员、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叶大祥兼任主任,县档案馆(方志办)负责人和贵州省湄潭茶场场长、副场长兼任副主任,成员由4位工作人员组成。“三组”即资料收集组,负责收集贵州省湄潭茶场发展历史相关资料;文字编纂组,负责将收集到的资料编纂成志书文稿;审核审查组,负责审查志书文稿并提出修改意见。“一专班”即由县委、县政府邀请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担任名誉顾问。

 

三、抽调专业人员,组建精干队伍

在县委、县政府成立的编纂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基础上,还专门设立了编辑部,抽调专业人员专职负责。其中:设主编1人,由多年从事文史工作、主编过30多部地方文史图书的周开迅担任;副主编3人,由主管此项工作的副场长敖邦志和负责总纂的王启进、曹裕强担任;编纂4人,由多年从事地方历史、茶文化研究和参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人员张正谊、张宪忠、曹裕强、王启进担任;学术指导3人,由省内外知名的茶叶历史、茶文化专家张其生、刘小华、郑文佳担任。另外,设特邀编辑3人,由与之相关的省茶科所、方志办领导王敏、孙玉玲、周泽生担任;业务指导由县方志办负责。

 

四、按照实际,精心设计篇目

篇目设计,是志书编纂的首要工作。接到任务后,编纂人员按照志书编纂要求,结合了解的实际情况,首先初步拟出本志书正文的篇目,再征求茶场部分老同志意见,进行修改后,作为收集资料的提纲。经过两次修改拟定出的茶场志正文篇目,采用章、节、目三级结构,共12章66节,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机构建制、科研与教育、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销售、对外交流与合作、多种经营、党群、企业改革、法治、茶文化遗产保护与茶文化旅游、人物等。

在后来的资料收集和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发现,原来设计的正文篇目,并不能全面、准确、科学地体现茶场的历史重点和发展实际,便将内容丰富、体量较大的第三章“科研和教育”分别单列独立成“科研”和“教育”两章。同时,根据工作内容和内涵,将“销售”一章改为“茶叶市场”,将“党群”一章与“人民武装”一节合并为“党群与人民武装”,将“法治”一章改为“安全生产与维护社会稳定”。另外,根据茶场历史实际和发展轨迹,增加了“社会事业”一章。至此,修改完善后的正文篇目变为14章71节,更加科学合理。

 

五、新老结合,注重分工合作

具体参与收集资料和编纂文稿的工作人员,均是湄潭县多年从事地方历史、茶文化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同志,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近40岁,都有着丰富的学识和志书文稿编纂工作经验。

接到此项工作任务后,编辑部按照初步拟定的篇目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分工。

编纂人员负责各自承担的资料搜集和分纂工作。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在分别完成各自编纂和修改任务后,再由副主编进行总纂和修改。

茶场志的资料收集工作,除了由直接参与编纂、编辑工作的人员直接负责外,茶场办公室还积极安排本场9名工作人员参与,负责到省档案馆、省茶科所、省图书馆等单位查阅收集资料,同时按照编撰人员的需求,联络和协调茶场重要亲历者接受采访和提供资料。

 

六、千方百计,拓展资料收集范围

茶场的史志资料十分丰富,1939-1949年主要来源于湄潭县档案馆上千份珍贵历史档案;1950-2020年,主要来源于贵州省湄潭茶场存档期限为永久、30年、10年的上千盒数万卷(份)档案资料;其余部分则分散来源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省档案馆、省图书馆,以及一部分专家个人手中。还有一些资料,则零星来源于一些文献、官方图书或个人著述,以及亲历者口述。

编纂人员除了对湄潭档案馆相关资料全部进行扫描并对贵州省湄潭茶场档案资料进行逐一翻看、查阅和摘录外,还由茶场派专人前往贵阳、遵义对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省档案馆、省图书馆等拥有的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查阅和复印。同时,还阅读了省、市、县出版的各种与贵州省湄潭茶场历史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上百本,采访亲历者十余人。

 

七、广泛征求意见,修校审定

志书第一稿完成以后,贵州省湄潭茶场办公室便将其打印编订成册,分别送给编纂领导小组主要成员,遵义市农业农村局、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退休老场长、省茶科所老专家和部分亲历的老同志审阅,广泛征求意见。先后收到意见建议数十条。

2021年4月6日,办公室又特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和县方志办领导、茶场老领导等 10余位到场,对茶场志第二稿进行评审,进一步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编纂人员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各自负责编纂的内容进行修改,通过篇目调整、查漏补缺等工作,迅速完成第三稿,交由总纂人员进行总纂。最后形成第四稿。

 

八、拂尘去埃,彰显文化魅力

半年时间,能够完成一部近50万字的贵州省湄潭茶场志,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小组的强力推进,得益于编纂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周末假日的不辞辛劳和牺牲精神,得益于茶场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和有关专家的无私帮助,有大家勠力同心,才最终结出成果。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