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海南热带水果产业整体发展的三大软肋

时间:2004-11-16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821

  新品引进培育难

  海南土地面积占全国的热带总面积的42.5%。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海南发展高效热带精品水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研发、引进、推广体系基础不健全,令想走精品果业之路的企业苦恼不堪。

  在琼海等地,一些当地农民砍掉了杨桃树。马来西亚杨桃于1992年引进海南,1995年挂果。刚推向市场就获得市场的认可,杨桃苗木供不应求。1997、1998年,海南各地出现杨桃卖苗热,不仅企业、科研学校卖苗,不懂技术的农民也大量育苗出售。1999年,全省杨桃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0万亩。但是,放任的苗木市场导致种苗良莠不齐,很多农民种出来的杨桃不好吃,卖不起价,只好砍掉改种其它作物。

  种苗种源研发试种是精品水果产业链开发的基础。精品农业要求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特、优持续占领高端市场。但海南科研机构从事热带水果的研究人员不但人数少,经费也奇缺。

  近两年海南果业品种没有令人惊喜的亮点,一些一度大放异彩的品种甚至出现倒退。省农业厅的有关工作人员扳着指头数,也数不出几个占领市场的水果品种是海南本土培育。由于基层科技队伍薄弱,农民生产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果业后续发展缺乏技术保障。

  绿色生产推广难

  为了让周围的种植者也接受“精品农业”理念,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罗昭政把自己在临高的基地建成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参观。但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多农民还是无法接受罗昭政的绿色生产理念,原因在于成本很高。

  比如,很多果园购买除草剂除草,一个人一天可施15亩地,一亩地除草剂成本只需8元,施一次可管3至4个月;而宝丰公司只用割草机割草,一台割草机进口的要4000多元,国产的也要2700多元。用割草机一个人一天只能割6亩,割一亩要汽油2元,割一次只能管半个月或1个月。两者成本相差12倍多。临高县好几位种植规模达百亩以上的农民对记者连说:“学不了,没法学。”

  省政府政策研究室马斌说,这主要是消费市场不成熟,优质不能体现优价。大多数农民生产的水果只能卖给小商小贩,不能进入高端消费市场,而且好的产品与劣质产品价位相差不大,所以农民不肯加大投入,提高产品品质。于是在栽培过程中,海南部分果农对果园采取粗放式管理模式,忽视了对质量的控制,生产出来的水果影响海南果业整体形象,进而制约海南水果业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如此恶性循环,小面积“精品果业”标准化生产无法提升产业化水平,使得海南热带水果产业升级转型受到极大制约,而更大面积的“精品果业”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产业资源整合难

  分散的小农生产造成“小基地、小生产、小流通、无品牌”,海南低价位消费市场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宝丰公司倡议成立海南热带名优水果促进会,试图把相对分散的水果产业资源纳入统一的经营系统,以品牌效应增强我省水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水果产业的经济效益。

  尽管整合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宝丰在运营的探索中明显感到资金力量不足。

  首先,海南农民长期从事传统种植业生产,劳动技术简单、严重缺乏精准施肥和合理使用农药的习惯不容易改变。除非大幅度提高优质水果的收购价,才能有效引导农民推行绿色标准化生产,这需要雄厚资本迎击小商小贩的游击收购战。

  其次,要进入各大超市体系,每一批货的结算周期最快也要45天,长的有可能长达90天。大量收购产品需要挤占资金,采后商品化分级、保鲜、包装等处理需要资金,物流、配送需要资金,营销终端还要大量挤占资金。而宝丰受实力所限,难以在短期内构建庞大的运销网络。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就无法构建强力中介运营组织体系,也就无法通过标准化生产带动产业化水平提升,无法用品牌联结农户。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