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考

时间:2005-10-1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677

      (作者:魏义章 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级评审专家)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地这种情况下,种植业结构也势必要相应调整。但目前各种农产品包括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均出现相对过剩,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尽管如此,调整又是不可回避和延缓的课题。对此,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基本思考。

      一、 种植业结构的基本功能调整 
      种植业结构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市场供应,满足社会需求,增值增效,发挥其国民经济基础作用。为此,在温饱没有解决、总量短缺的时候,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以增加粮食等主产品的总量,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主,基本是为吃穿而种,为生存而种,确保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在温饱基本解决,人民生活进入小康,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生产,就要求种植业转变为为生活提高质量、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为外贸提供商品、为农业增效增收,基本上是为富而种,为发展而种,确保民富国强。

      二、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论在任何阶段,都要履行人民吃饱、吃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确保13亿以上的人需要的量、小康生活的质、工贸发展需要的专用品种,满足量与质的要求、解决吃与用、增产与增收的问题,应当是新阶段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多点发展、重点突破、搞出特色、形成规模、种养加贸协调发展。 

       四、调整的基本原则在新的阶段,种植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整体最大效益原则。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宏观上均要争取最大化。二是比较优势原则。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地适作,合理布局。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弱化指导性计划,以国内国外市场信息的准确分析为依据,为卖而种、为用而种、为种而种。四是科技先行原则。围绕调整,要坚持培训先行,种子先行,防止因品种不当、技术不当造成损失。五是渐变原则,整体上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结构调整要适应市场发育、适应当地生产条件改善、适应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逐渐提高,大范围的突变往往因一系列不适应,造成损失,事与愿违。小范围,如一村一乡,尚可快点,在整体上、宏观上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渐变原则,防止急于求成。六是配套调整、协调发展原则。围绕种植变化,实现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种、养、加、贸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确保增产、增值、增效、增收。七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规划,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忌盲目发展、杀鸡取卵、竭泽求鱼。八是农民自主自愿原则。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把政府经济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是调整成功的保证。防止强迫命令,把好事办坏。

      五、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 
      一是目标调整,变增总量的单一目标为保供、提质、增效、增收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复合目标。二是领域调整。变单靠地里种的绿色农业扩大到利用微生物的白色农业、利用水域的蓝色农业。三是布局调整,从全国一盘棋出发,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既要发挥规模效益,形成规模,搞出特色,又要防止畸形发展。四是时空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时差和错季栽培,大力开发冬季农业。五是作物调整,要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需要,改变作物单一化、趋同化的结构现状,实现作物种类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尤其要突出发展专(专用作物)、名、特、稀、优、新作物,搞成基地化生产。六是品种调整,改变过去单一的高产品种,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需求,实现品种的个性化、专业化。七是手段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无土栽培等,提高环境可控性和效益。八是质量调整,不仅要注意产品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还要提高商品品质、加工品质,发展有利于健康、安全的“绿色”产品,出精品、上档次。九是技术调整,在推广增产技术、常规技术、单项技术的同时,大力推广提质技术,增值、降耗、增效技术,节地、节水、节物、节能、节劳技术,高新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开展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不断适应种植业调整的需要,推进种植业向现代化发展。十是政策调整,主要是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注意刺激流通、转化、加工的发展,调动农民、科技人员、流通营销、加工转化等方面的积极性。投入重点应向产前、产后转移,制定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促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在评价农业生产和考核地方干部时,不要以粮食或某一种作物的增减定丰歉、评优劣,应以所有农产品的总量、总值、总效为凭据。另外,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支持方向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六、 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结构调整既要站得高、看得远、胸有全局,又要从实际出发。为保证调整的成功有效,除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增产与增收、调整与稳定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

       一是处理好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的关系,使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利益均沾、同步调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

      二是处理好区域化种植和区域平衡的关系,为争取整体的最大效益,必须按比较效益原则,实施区域化种植,其结果往往造成区域的严重失衡。这就需要除适当调整规模外,协调好产区和销区的关系,坚持互惠互利、互帮互助原则,固定供求渠道,化解余缺矛盾,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多样化与规模生产的关系,宏观上适应市场需要,注意结构的多元化、作物品种的多样化,搞出特色,力戒结构趋同;微观上防止小而全、小而蔽,力求规模效益,在一村、一乡甚至一县搞出名牌特色产品。

      四是处理好生产发展与市场发育的关系。在新阶段,可以说是流通决定生产,市场发育健全与否决定着种植业调整的成败,在结构调整中树立“高效是卖出来的”观点,坚持生产、流通并重,以流通带生产。

      具体调整方案,各地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忌相互模仿,千篇一律,而为调整作基本思考,不应有过大的随意性,是为本文之意。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