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4)

时间:2005-06-2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828

      通过优势产区的建设和带动作用,到2007年,全国甘蔗平均亩产由4吨提高到4.5吨,含糖份由13.3%提高到14%;项目区内90年代新育成(引进)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甘蔗生产成本减少10%,从而提高我国蔗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有关政策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
  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糖厂要在制糖、造纸、制酒精等传统产品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糖基化工业,如开发可降解的塑料建材和薄膜以及糖基表面活化剂等,以提高综合利用率。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及村提留、乡统筹费,逐步改农业税为所得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外支出。建议比照棉花加工企业,将糖厂收购糖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从现在的10%增至13%。
  2、加强宏观调控
  甘蔗是一次种植、多年(至少3年)稳定收获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不可能随市场供求瞬息变化而及时调整,而且食糖是季节生产,全年均衡销售,生产期需要大量资金集中支付。这些都需要一个平衡的供求关系和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国家应加强对糖料面积、价格体系(蔗价和糖价)、配额制度、贸易控制、储存机制等的宏观管理,通过配额生产
、控制进口、贷款贴息及补贴等来进行有效干预,控制总量,稳定价格。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食糖安全、卫生监测体系。建立种苗及其繁殖、产地环境、农药化肥残留、病害、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增加检疫项目,增大检疫力度,增加检疫费用,构筑我国食糖进口管理的技术壁垒,抵御外来冲击。

  当前,要进一步控制和限制糖精生产与销售,增加食糖消费空间。完善食糖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建立宏观调控的收储机制,增加工业临时储备规模。
  3、推进产业化经营
  企业将糖料生产真正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调动农民发展糖料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以现代企业管理和高技术含量为特征、规模化高产高糖品种为原料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组建蔗农协会(组织),发挥服务和协调职能。

  建立和完善糖料收购价和食糖销售价的联动机制,制糖企业对签定糖料种植合同的农户,要承诺一个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实行蔗糖价格挂钩连动。使糖厂和基地的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在此基础上鼓励符合公平交易的工农利益分配办法,如“分糖制”,“糖厂加农户”或“分阶断兑现收购款”等方法。例如美国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分
配一般是将蔗农交蔗所产糖的60%归农民,40%给糖厂;泰国按食糖销售的净收入计算,农民占70%,糖厂30%。
  4、建立健全国家糖业保护资金和风险资金
  按WTO农产品协议的规定,目前我国“黄箱”政策尚有较大扶持空间,可用以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支出,恢复政策性信贷,扩大支持生产的贴息贷款范围,为生产者低价提供大宗农产品新品种的补贴,以及提供低价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油、农业机械的补贴。还可应用农产品协议中规定的可免于减让的国内支持措施对糖业进行保护。加大对农业研究、农作物虫害和疾病控制、质量监测、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原料基地建设,并提供营销和促销服务,提高产
业化、市场化水平;扩大国家储备库容,提高调节能力。
  建立、健全国家保护基金和糖业风险基金,建立以政策性糖业保险为导向、以农民合作保险为主要形式、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糖业保险体系。(完)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