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人民网】柯鲁柯镇:农垦精神浸润的热土

时间:2021-07-01 作者:公保安加 张洪旭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12068

6月的柴达木盆地,八百里瀚海戈壁呈现出一种苍茫的壮阔之美。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一路向西,沿着315国道行驶20余公里,一座主色调为红褐色的高大铸铁犁铧塑像出现在眼前。

穿过犁铧塑像,沿着一条“绿林小路”前行,就到达了柯鲁柯镇。柯鲁柯为蒙古族语言,意思是“水草丰茂的地方”。

自2006年3月撤乡建镇以来,柯鲁柯镇便成为德令哈西部和315国道上的重镇,辖区内有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12612人,汉、蒙古、藏、土等19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柯鲁柯镇镇长祁锐鑫介绍,2015年10月柯鲁柯镇开始建设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总投资1.4亿元,涵盖了德令哈农场总场部、地下防空长廊、公共医院等基础设施,修缮了主街道两侧314间民房外立面。

漫步在小镇上,一间间颇具年代感的仿古建筑,令人不禁产生一种穿越的错觉——那是一代代农垦人“征服”柴达木的往事。

这片土地最早是德令哈农场,上世纪50年代,数十万热血青年在“开发柴达木”的召唤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这里汇聚,在荒凉的瀚海戈壁上开垦土地、辛勤劳作,开创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务实、勇于进取”的柴达木农垦精神。

随着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的开馆迎客,这里成为人们接受精神洗礼的一片高地。

十几年前,汪康宁子承父业在镇上卖卤肉、做宽粉,由于独特的味道,他的小店,成为镇上乃至德令哈市的“网红小吃店”。汪康宁说:“镇上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建设完工,镇子‘一夜暴红’,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镇里,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的建设,不单单是修葺几座老建筑这么简单,而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的产业,取得新的经济效益。”祁锐鑫介绍,如今,柯鲁柯镇金原村花卉种植、乌兰干沟村青稞种植、莲湖村牦牛养殖、陶生诺尔村黄牛养殖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十三五”以来全镇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27亿元,增幅达48.3%,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115元增长到2020年的12315元,增幅达51.76%。

“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的第二展区‘农垦人的一天’。”走进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一批批参观游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沉浸在60年前柴达木人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中。

展馆负责人张慧蓉说,2017年柯鲁柯镇入围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的亮点,也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注脚。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8月份开馆以来,展馆接待了57个党支部、共3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柴达木农垦精神,接受精神洗礼。游客们对柴达木开荒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将荒漠化良田、戈壁变绿洲的开拓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博物馆展品内容丰富,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反映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顽强意志。尤其是展区里那座叫‘奉献’的雕塑,让我感触很深。”参观完展馆,来自都兰县的游客武忠良感慨颇深。

在展馆的序厅右侧,武忠良所说的那座“奉献”的雕塑前,记者看到很多游客驻足端详、拍照。讲解员阐述:高耸的五角星,意在纪念具有军队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早期拓荒者;拓荒之手,手捧麦粒,意在纪念农垦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把荒原变成绿洲的壮举。

移步到展区,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和模拟场景,还原了那个年代柴达木农垦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蓝天白云的帷幕下,麦田已泛黄,田埂上竖起的红旗随风飘扬,丰收的农垦人怀抱麦捆,眺望远方,由衷的快乐写在脸上;小小的火炉散发出一股股暖流,一旁的矮凳上,农垦人手捧千里家信,读了又读,神情里难掩对远方家人的思念……

徜徉博物馆的四个展区,每走一步都能与农垦人亲手制造的农业机械和生产工具“撞个满怀”,在他们丰收的田间地头和温馨生活的场景里流连忘返,是他们,付出的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柴达木盆地的奇迹,书写了农垦文化的不朽篇章。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