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禁区科技创奇迹

时间:2021-03-24 作者:许人俊 来源:《广东农垦70年》 点击次数:7839

大规模开发建设天然橡胶基地,不仅需要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信心和敢于拼搏的勇气,更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作风。

为此,党中央、政务院在调动部队进军热带雨林地区垦荒植胶的同时,特地从各地抽调林业科技人员迅速到海南岛筹建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后改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1938年参加革命,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朝气蓬勃,年仅29岁的中央林业部特种林业司司长何康,也被中央选调陪同苏联林业部副部长卡尔丹洛夫和专家顾问组,深入雷州半岛、海南岛第一线,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详细考察。后来,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指名调他到海南岛担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热带作物学院和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20世纪80年代,担任农业部部长)。

当时,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全国只有500多名林业院校毕业生,为适应种植天然橡胶林的紧急需要,中央下决心将400多人分配到华南橡胶垦区工作。同时,向社会广招贤才,聘各方有识之士到华南垦区当顾问,提供咨询和工作指导。许多爱国华侨热烈响应,给予大力支持。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他热爱祖国,十分关心国内橡胶事业发展,曾经专门到橡胶农场考察,现场指导工作。他对橡胶园的种植、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对个别橡胶园的粗放管理,也毫不客气提出中肯批评。

▼爱国华侨陈嘉庚

广东归国侨胞高级工程师徐广泽,是新中国第一个选育良种专家。他是华侨富家子弟,1946年怀着富强祖国的梦想,从橡胶王国马来西亚只身回国,一直从事教学工作。1950年,眼看祖国严重缺少天然橡胶,他心急如焚。没有橡胶,共和国的飞机、汽车轮子就难以转动,为了发展祖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他毅然辞去中山大学讲师的职务,响应号召参加广州军管会组织的海南橡胶考察团。他曾经带领考察队钻进茫茫林海,冒着风雨,顶着烈日,爬荒山,踏草地,涉野水。经一个多月实地考察后,认为:海南岛虽然位于北纬17°以北,但从气候、土壤、雨量等条件看,发展天然橡胶有前途、有潜力。他埋头整理了大量调查资料,科学论证自己的观点,为领导确定橡胶种植范围和规模,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1951年,徐广泽带领5名学生钻进海南岛老胶树林,继续精心选择900株高产母树,用芽接法培育自己的优良品种,1952年,当海南岛拉开垦荒植胶序幕时,他第三次带领7名学生进入海南,对全岛几十个橡胶园优良母树全部进行精密鉴定,并指导植胶人员播下800多亩良种。为加速实现橡胶良种化,徐广泽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用“一代多次”增殖法,代替“一代一次”繁育法,从而使橡胶繁育速度加快3倍。在他的组织、指导下,海南垦区首先育成了抗风、耐寒、高产的优良品种海垦1号,为我国突破国际传统禁区,在北纬17度以北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曾创造性地建议,在海南岛运用适当密植,增加胶园每亩株数,发挥群体优势,对付台风的频繁袭击,确保胶树减少损失。这一建议实施推广后,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数十年来,他一直以橡胶园为家,视橡胶林为生命,用默默无闻的科学研究,埋头为发展祖国天然橡胶事业做出奉献,直到停止呼吸、终止生命前,他躺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对搞好橡胶育种工作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中国橡胶种植专家徐广泽

 

另一位值得人们尊敬的橡胶专家叫黄宗道。他原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系,毕业后留校当讲师。1953年初春,农学院经过周密考察,决定挑选他和刘松泉等年轻讲师到华南执行神秘使命参与创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他们毫不犹豫匆匆前往广州,好不容易才在珠江岸边沙面区一栋洋楼里找到了研究所报到。华南垦殖局局长叶剑英等带着中央林业部特种林业司司长何康,亲切接见了这些刚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科研人员,嘱咐他们在广州沙面区秘密组建研究所:研究巴西橡胶树,大力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

从此,他领衔第二研究室主攻土壤农化、植物标本分析,经常背着行李、干粮、水壶、标本箱,和同事们深入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等地研究土壤和橡胶的生长情况。

1958年,为贯彻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和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到研究所视察,指示研究所迁往海南岛,靠近橡胶农场开展科研工作。

于是,他和研究所所长何康等开始扎根海南岛,埋头研究橡胶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遇到台风和寒流袭击后,他往往趴到橡胶树下扒开土壤察看树根的变化。经过长期反复研究,会同垦区总结经验,提出采取“胶林良种化、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等科学措施,缓解了风寒灾害对橡胶树的威胁。同时,大力培育橡胶抗寒新品种,积极推广“管、养、割”相结合的高产稳产经验。他历任研究室主任、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南科技协会主席等职务,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不断攀登险峰,奉献一生。

▼曾受到周恩来总理赞扬的南田农场爱国归侨雷贤钟,向青年胶工传授割胶技术。

黄锡鎏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橡胶专家。20世纪50年代初风华正茂、朝气勃发的他,刚离开大学校门,就响应祖国号召跨进橡胶科研单位的大门。从此,他把美丽、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橡胶科学研究事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正当他的科研事业突飞猛进时,一种可怕的疾病突然侵入他的肌体。那是医学界无法治疗、不能见阳光的怪病,而他从事的却是必须长年累月在野外顶烈日、钻胶林的科研工作。

怎么办?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是放弃野外科研工作,在不见阳光的屋内修身养息,安度人生。二是冒生命危险接触大自然,设法在野外阳光下坚持科研,创造生命奇迹。他选择了后者。为了抵挡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他以雨衣作盔甲,春夏秋冬穿着它在野外橡胶园里坚持科研。而且数十年如一日,躲着阳光,冒着高温,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同病魔斗争中取得一个个惊人的科研成果,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证书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至 24°地区大面积成功种植橡胶的国家,为我国和世界天然橡胶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我国天然橡胶科研人员,历来注重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不事声张。直到80年代初,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新华社记者任泽励获悉上述情况后,赶写一篇报道,被《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消息传出,顿时产生了轰动效益,引起国内外人士广泛注意。

国家科委看到报道拍案叫好!认为如此重大、惊人的科研成果早该获奖!随后,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奖状和奖杯,终于伴随着鲜花和掌声,送给了我国长期埋头苦干的橡胶科研工作者。这是我国科研领域内最高奖赏和荣誉,国际橡胶界对我国天然橡胶事业也因此而刮目相看。

但是,这个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到底发给谁呢?当时竟然找不到领奖人。因为垦区的科技人员一向习惯于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大家愿意把这个科技发明视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橡胶科技发明一鸣惊人,在国内迅速传开,在国际上也一炮打响了。

1980年,我国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宗道、橡胶研究所所长刘松泉应邀出席国际橡胶研究委员会。从此,我国开始步入国际橡胶组织的殿堂,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并在科研及学术交流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2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我国橡胶北移种植成功。广东垦区与其他橡胶垦区荣获国家一等科技成果奖,老农垦部长王震(前右三)到广东省农垦总局祝贺,并与总局、海南局、通什局、湛江局的主要领导合影。

1983年5月,41个产胶国家和地区特地选择在我国首都隆重召开国际橡胶会议,国际橡胶界的百名著名专家、学者汇集北京。我国黄宗道院长主持会议,详细介绍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情况和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橡胶和胶苗早期预测等科研成果。各国橡胶专家神情专注,边听边记,惊叹不已,会场上掌声和赞扬声不绝于耳。

第二年,国际橡胶研究委员会特意委托我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举办一期橡胶技术培训班,专门传授橡胶种植、育苗的有关技术。参加培训的有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法国等国的橡胶科研人员,这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橡胶科研领域内的声誉和威望。我国天然橡胶科技研究硕果累累,截至2003年统计天然橡胶行业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9项,部级科技成果奖116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22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科技成果实施推广后,迅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