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冷思考(二)

时间:2005-12-0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629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长     李里特

      忽视能源消耗,一味追求“附加值”是愚昧的。

      从另一角度讲,李先生认为,由于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相对匮乏,为了拉动农业,而盲目推动对生物资源的“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单从能量转化角度讲,农业本身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源——食品的产业,在化石能源开发以前,它几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唯一能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农业的这一重要使命不会减弱,更需加强。可是如果忽视这一点,农业甚至会成为耗能的产业。所谓的附加值实际上50%以上来自能源的消耗。如果农产品的“附加值”给人们带来的并非是健康和便利,甚至只是浪费和奢侈,后果不堪设想。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地方一味追求将粮食加工成高档食品或礼仪食品,甚至靠“高科技”开发千奇百怪的所谓“滋补品”和“保健品”,更有甚者还企图把珍稀动植物转化为产品。这些愚昧观念可能会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灾难。

         国民饮食结构要科学化,不可“邯郸学步”
                      
        李先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距美国的800多公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不承认我国粮食总产已满足要求,甚至提出粮食高消费的对策,即:要把大米等粮食大量转化为饲料,主张大幅度提高动物性食品比重。其实,这个想法忽视了两个事实,其一,从营养学看人类并非食肉动物,“五谷为养”这一古训,已经得到甚至包括发达国家营养学者的确认,当欧美等地在反省自己动物性食品比例过大,要向东方国家学习健康饮食习惯时,我们岂能丢掉优良习惯,重演“邯郸学步”;其二,我国事实上畜产品也已经连续数年出现“卖难问题”。从:“养地、养草、养畜”的原则出发,“因地制宜,以秸秆转化肉,以草换奶”是对的。但不顾我国国情和饮食习惯,一味提倡畜牧民族的饮食结构,则不仅不会摆脱“粮贱伤农”的局面,更会加重农业资源和环境的负担。

       切莫单纯与发达国家攀比人均消费
                      
       李先生告诉记者,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95年美国人均能源消费按石油换算达7905kg/人·年,而我国只有707kg/人·年。据估计,若我国人均消费如达到美国水平,那么需要数个地球来养活。从资源角度看,不允许我们单纯地与发达国家比人均消费量。尤其是西部地区,环境的破坏和脆弱现状已不允许掠夺式的开发。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主要差距不再是饮食生活的差距,而是“住”、“行”和劳动、生活、娱乐的条件及环境的差距。

       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是真正的落后
                      
      最后,李先生也提到了一些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问题”,并非我国粮食总量不够,而是这些地区“缺钱”,即缺乏发展经济的人才和自然资源,更深层次看问题,是那里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因此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向产业化的转变才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调整农业结构,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必须对产业化的本质有清醒认识。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农民由单纯的生产者变为经营者,使农业向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变。以教育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