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中农场胶工徐兰香:胶园巾帼
时间:2006-11-29
作者:马应珊
来源:海南农垦
点击次数:8016
人物小传 ■
经历 徐兰香,1968年4月出生,土家族。1990年10月到海南省国营新中农场23队;2004年9月任海南省国营新中农场工会女工委员会副主任。
■
荣誉 1999年7月被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海南省妇联评为“巾帼建功标兵”;2001年7月被评为海南省“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4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技术创新能手。
“吃不一般的苦才能做不一般的贡献” 1991年,徐兰香23岁,从湖北来到海南新中农场打工,成为一名割胶工人。刚工作时,她的割胶产量只有别人的一半,但她每天苦练,半年后就成为一级胶工。15年来,她累计产干胶97.15吨,平均年产干胶6.94吨,创产值91.715万元。
1994年,新中农场在成功推广四天一刀割制的基础上决定进行五天一刀割制试验,想让徐兰香等几位胶工承担这一任务。当时有人劝兰香,你原来割的树位,产量高、效益好,现在搞五天一刀试验,难度大风险又高,搞不好一年的收入都泡汤了。徐兰香想,不成功顶多是我个人的收入损失,不算什么,于是毅然接受任务。
她为试验投入了全部精力,一天到晚呆在胶园里。别人干8小时,她干十几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7年时间里有300多个节假日是在胶园度过的,等于加班一年时间。有一天,徐兰香正在割胶,突然下大雨,别人都往回跑,她想自己割的是试验树,如果胶水被冲势必对试验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在大雨中坚持收完胶水。当晚她就受凉发高烧,次日却又出现在胶园里。
2004年9月份,徐兰香与爱人骑摩托车到树位作业不慎摔倒,小腿被摩托车的排气管烫伤,行动不便,丈夫劝她休息几天,她却坚持去割胶。不能穿长裤,她就穿着裙子坚持工作了13天。
徐兰香说:“吃一般的苦,只能做一般的人。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才能做出不一般的贡献。”
“这片土地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徐兰香现在每月工资只有800多元,日子过得很紧。她自己省吃俭用,关心集体和帮助别人却出手大方。
为了提高农场橡胶产量,徐兰香近年来自掏腰包4000多元,施优质牛肥24.7万公斤,义务培养高产胶树4560株次,原来只有6吨产量的树位,一下子提高到10.7吨。
2000年,徐兰香被海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得了3000元奖金。她把钱全部交给农场,农场不收,她就拿出700多元买了科技书籍,捐给队图书室。
徐兰香是个热心人,帮助别人不遗余力。胶工林银芝因病需住院,她立即拿出2000元;为帮助特困户周兴贵脱贫致富,她把自己种了3年的200多株胶树无偿赠送。平时,哪位胶工病了,她都主动帮助胶工代割树位,从不计较报酬。
工作中,徐兰香自觉当好领头雁。当作业班班长时,徐兰香带领全班15名胶工苦练技术,有10人达到一级,5人达到二级。她还主动帮助指导18名外班胶工提高技术,其中10人从三级提到二级,6人从二级提到一级,2人从等外提高到二级。2004年,23队巾帼班人均产干胶4.5吨以上,创全场割胶班组产胶总量和劳均产胶量的最高纪录,去年全场10名产胶能手中,巾帼班就有3名。
家里人看她割胶很辛苦,收入又低,都劝她别干了。她爱人的姐姐为她在北京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她姐姐劝她回湖北老家开商店,就近照顾父母。徐兰香却不为所动,她说:“我的一切是农场给的,农场培养了我,我已经深深爱上农场这片土地了,这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她值得我为她奋斗一辈子。”
(本栏目图片由曹树林制作)
采访手记 4月12日,记者在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见到了正在这里学习深造的徐兰香。在所有学员中,徐兰香穿得最朴素。徐兰香说起自己很平静,只是忧虑一件事:“去年台风给农场橡胶林造成了很大损失,我想完成学业后早点回农场。”
《人民日报》 ( 2006-04-25 第02版 )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