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之六:抗震救灾 重建家园

时间:2021-11-05 作者:李志友 来源: 点击次数:6734


上世纪70年代,汉沽农场是全国农垦系统学大寨典型。盐碱地上夺高产的经验经常见诸报端。水稻、玉米等产量一年跨越一个台阶。尤其是在多种经营创收上,农场在农垦系统开了先河,闯出了路子。两万多名职工的汉沽农场,除了大力抓好农业生产,还先后经营了工业和副业,建起了冷冻厂、电镀厂、灯管厂、奶粉厂、磷肥厂等十多家工业企业。这在当时的农垦系统绝无仅有,上级领导给予了许多关注与肯定,来自大江南北前来参观学习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

沥青厂是汉沽农场的骨干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屈一指。六十年代初,十几名职工白手起家,靠“三口大锅”炼油创业。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拥有四百多名职工,年产值达到四五千万的大企业,除了生产柴油,还生产石油沥青,“丰丰牌”油毡等知名产品。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我年仅27岁的妻子张宝芬和刚刚出生180天的女儿,永远地离开了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四天后,我强行打起精神,化悲痛为力量,重返沥青厂、重返工作岗位。


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对沥青厂如同灭顶之灾。四周的院墙倒塌了,高高的炼塔倾斜了,沥青的氧化釜岌岌可危。数千平米的油毡大车间几乎夷为平地。职工食堂不见了,大礼堂不见了,三排职工宿舍也成为一片废墟。

更严重的损失是,地下储油池被震裂,一千多吨黑糊糊的重油跑掉四五百吨。

震后的第三天,农场党委调整了厂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蹲点直接指挥,一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硬仗,在沥青厂打响了。

本就与职工亲如一家的厂领导,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更是与职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分不出谁是干部,谁是工人。企业里风清气正,工人们干劲十足。每天早晨天一亮,无需领导召唤,不用干部组织,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来到工地,有的清理废墟,有的刨捡砖头,技术工人维修设备或建设厂房,更多的职工跳进脏兮兮的沟渠,打捞跑掉的重油。

早战、午战加晚战,大家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那个时代,一般职工只有二十多元月薪,极个别的老职工可以拿到三十几元。但没有人发牢骚,没有人说怪话,更没有人比报酬争福利。大家靠着“主人翁”的精神,靠着“企业主人”的信念,利用业余时间夜以继日地参加义务劳动。

8月28日,大地震仅过了一个月,我们油毡车间的设备就重新轰鸣起来。为空旷的厂区带来了生机!新的油毡流水线比以前更宽大,更漂亮,更安全卫生,日产量也翻了一番。看着一车车油毡运往丰南,运往唐山,发往全国各地,石化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们知道,给灾区送去的不仅是建筑材料,不仅是救灾物资,更是我们第二次创业的胜利成果,是我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抗震精神。

三个月后,我被调到厂部政工科工作。主要负责文秘工作和宣传报道。我知道,宣传是抗震救灾的有力武器,能够传播第二次创业的精神力量。在领导支持下,我们首先组织了一场较大的厂史演讲活动,请老职工介绍“三口大锅”创业的经历,讲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在青年职工中反响强烈。这对抗震救灾,对实现第二次创业,都是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

厂里有两块黑板报,每个车间也有宣传阵地,每周最少更换一次。厂大门口的橱窗同样是宣传阵地,图片、照片、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定期更换,每期都会引来很多职工驻足观看。厂区的主要道路上,广告牌、大字标语、各色彩旗等都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造势,向广大职工传递正能量,这样的氛围,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厂里的广播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每天早晨七点播放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中午11点半广播自己编排的节目。主要靠各车间班组或后勤科室的通讯员供稿。这些人每周活动一次,布置组稿任务,评比优秀车间或稿件。有总场党委“抗震救灾”的政策规定,也有相关问题的简报,主要是厂里的好人好事,或抗震救灾中的典型经验。有时还穿插歌曲或曲艺等文艺节目。广播深受职工们喜爱,如有特殊情况停播,就有人找上门来问个究竟。

当厂里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时,我们就将广播设备搬到施工现场,为大家现场直播鼓劲加油。比如:打捞五百吨重油的突击战;工业企业治理排水渠大会战;2000米铁路专用线突击战等,广播室都到现场直播,无论酷暑还是严寒。现采现播的节目新鲜活泼真实可信,非常受大家欢迎。

在2000米铁路专用线工地上直播,还发生一个小笑话呢。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我们在临时搭建的棚户中工作,非常阴冷。手脚冻得又红又肿,只能站立着写稿广播。握笔的手都不听使唤了,因此,写起字来难免潦草。在表扬总场政治部主任孙启佑时,广播员并不知道孙主任大名,误将孙启佑读成了“孙启佐”。只听工地上“轰”的一声,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把孙主任搞得还挺尴尬。他摇着头说:这个广播员,怎么左右不分了。

到了1976年底,热力车间经过较大的维修改造,也恢复了生产。沥青车间和卸油车间的设备,也随之运转起来。地震发生仅仅四个月后,我厂所有的设备都旧貌换新颜,所有的产品都上了新的档次,标志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凤凰涅槃,再创佳绩

为了缩短卸油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在总场党委和铁路部门支持下,我们修建了2000米长的铁路卸油专用线。当时总场党政机关领导一百多人,顶风冒雪参加工程,只用短短两个月,就结束了租用芦台站线路的历史,一年下来可节约支出四五万元!

为了增强储油能力,改变土池储油的历史,维修车间的干部职工,决心像大庆人那样: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胆探索,创造奇迹。我们只用七十多天,就焊制了四个储油大罐,可储存重油8000吨,每个大罐焊制成本不到专业加工公司的十分之一。这样大的工程若在地震前,想都不敢想。

我们还投资了48万元开发润滑油项目,柴机油、汽机油、润滑油等十几个产品,一问世就产销两旺,每年可获利180多万。唐山钢铁公司,迁安大化和湖北二汽等都是重点客户。

紧接着,我们又投资了600万元开发石油树脂项目;投资1000万更新改造老旧的“炼油设备”等等。极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强了企业后劲。

更加鼓舞人心的是,我们的主打产品,10#石油沥青,很快被纳入了国家计划。年加工4万多吨产品,全部由石化部分配到四省十市。从此,汉沽农场沥青厂更名为“唐山石油化工总厂”,下设沥青、炼油、油品、树脂、油毡等七个分厂。

就这样,我们经过10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沥青厂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凤凰涅槃,成为蓟运河畔的一颗明珠!连续三年创造了利税奇迹。从震前的300万一跃提高到600多万,800多万,直至突破了千万元大关!人均创利税一万四五千元。在那个年代,这是惊人数字!

石化厂连续多年获得各种殊荣,被总场党委评为学大庆先进单位,被省厅评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模范单位,被国家农业部评为贡献突出的工业企业。在唐山众多工业企业中,我们的利税总额排名前六位。我们摄制的厂史资料片《走向辉煌》,在河北电视台晚间新闻中播出。我也连续多年被总厂(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政工干部。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四十多个寒暑更迭如弹指一挥。真的难以忘记,那肝胆欲碎,痛不欲生的日子。更难以忘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日日夜夜。那是我们这代人值得自豪,值得怀念的时光,那是不计辛劳,不计报酬的时代;是“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时代,是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