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如何通过测报进行荔枝蛀蒂虫防控

时间:2018-03-28 作者: 来源:荔枝龙眼产业资源平台 点击次数:9854

  荔枝蒂蛀虫(Comopomorpha sinensis)是荔枝、龙眼的主要蛀果害虫,遍布我国各荔枝主产区,在印度、泰国、南非等国也有分布。该虫蛀食荔枝、龙眼果实,幼果期果核被蛀食,引起大量落果;在成果期,幼虫在果蒂与果核之间取食,留下黑褐色粉末状的虫粪,俗称“粪果”,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品质。幼虫还可蛀食嫩梢、花穗以及嫩叶,导致嫩梢及花穗干枯,嫩叶中脉变褐、表皮破裂枯死。

  由于幼虫孵化后自卵壳底面直接蛀入寄主内,整个取食期均在蛀道内,不破孔排粪。因此,荔枝在被害初期不易发现,给防治带来困难。进行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是制定荔枝蒂蛀虫防治措施的关键因素,只有准确地对其成虫发生期做出预报,才能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前对其进行防治,将该虫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进行荔枝蒂蛀虫发生预测预报可采用逐日查蛹羽化进度法,即在荔枝园中选定5~10株荔枝结果树为观察树,清除树下杂草和树叶,然后每天定时拾回当日全部落果(连续7~10天)于室内饲养。每日定时记录当天荔枝蒂蛀虫的化蛹数,并收集当天的蛹,置于器皿中存放好。一直观察到拾回的落果不再出现化蛹时(历时大约10天),将全部的落果剥开检查幼虫数量。计算逐日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得到荔枝蒂蛀虫的化蛹或羽化高峰期,以化蛹高峰期的那天加上蛹历期中值(2.5~3.5天)即为药剂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期。以羽化高峰期当天加上成虫产卵前期(4~5天)就是成虫产卵高峰期,此时为释放赤眼蜂的最佳时期。

  防控措施为:

农业防治

  控杀冬梢以减少第一代虫源,及时清除果期地面落果和落叶,及时捡拾第二次生理落果后期的落地果并集中销毁,压低第二、三代蒂蛀虫种群密度;

物理防治

  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用无纺布套袋套住果穗;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在田间荔枝蒂蛀虫的自然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蜘蛛、蚂蚁、草蛉、蒂蛀蛾绒茧蜂(Apanteles sp.)、甲腹茧蛾(Chelonus sp.)、蒂蛀蛾白蜂(Phanerotoma sp.)、无后缘姬小蜂(Sphenolepis sp.)、扁股小蜂(Elasmus sp.)和一些致病微生物等;

药剂防治

  在荔枝蒂蛀虫羽化高峰期喷施0.1%印楝素乳油,发生严重的果园每隔7天喷一次,重复用药2~4次,如遇雨天则需及时补喷;或在荔枝蒂蛀虫初孵幼虫高峰期喷施阿维菌素1500~2000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重复用药1~3次。

责任编辑:王燕春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