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零关税”对我国热带水果业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

时间:2006-11-2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787

顿宝惠  朱德明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1  前言
      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中国和泰国自200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两国间蔬菜和水果产品贸易的“零关税”。2005年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全面启动,其他东盟国家水果也将竞相登岸入市,很快与泰国水果“平起平坐”。面对“零关税”的新形势,我国热带水果业将在更加宽泛的领域内自觉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参与竞争。实行“零关税”后,就我国热带水果业而言,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充满竞争的国际环境,无疑将受到质优价廉、商品化程度高的洋水果的冲击与挑战。但是,由于我国热带水果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因此,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努力增强质量意识,积极突破技术难关,逐步推进产业化进程,我国的热带水果产业必将前景光明。
      2  “零关税”对我国热带水果业的影响
      东南亚是热带水果的主要产销地区,在世界热带水果的主要生产国中,许多东盟国家热带水果产量都名列前茅,尤其是菠萝、芒果、香蕉、番木瓜和其他次要热带水果的产销量占世界热带水果的产销比例都很大。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东盟热带水果的收 获 面 积 为 293.35万公顷 ,总产量 为3 267.14万吨。2003年东盟国家热带水果 的 出口量为 3 512.18万吨,出口金额为5.36亿美元。2003年在东盟热带水果中,香蕉的产量最大,其次是菠萝,再次是芒果。
      国际市场对新鲜的热带水果需求量不断增加。据食品和农业组织预测,全球对热带水果与蔬菜的需求从目前至 2010年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有越来越多的热带水果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自从2004年1月1 日启动东盟—中国 FTA框架下的“早期丰收”计划后,我国与东盟水果贸易发展较快。据统计,中国在2004年上半年已从东盟进口了8.3亿美元的果蔬,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7%,同时,中国也出口2.7亿美元的农产品给东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由于东盟与中国之间的“早期丰收”计划中有600多种产品的关税要降到 2%~15%,因此,这项计划促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果蔬价格均有所下降,并减少了两国边境的货物走私。从此方面看,“零关税”的实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的水果实施零关税后,许多洋水果长驱直入。就国产水果的竞争优势而言,据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是消费习惯的问题。近年来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洋水果,不外乎热带水果中的山竹、木瓜、椰子、杨桃等,其中的一些热带水果因并不符合国人的口味,因此销路并不是太好。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加大对农业种植结构布局的调整,使产出的水果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不乏从国外引进的品种, 成功引种后的品质并不亚于进口水果, 而且国产水果因贮运周期短,营养物质损失少,因而在与洋水果竞争中的多重优势相当明显。从目前各大城市果市的价格来看,洋水果对国产水果的冲击并不明显。相反,今后洋水果的降价是必然趋势。国产水果因为品质提高和价格方面的优势,将与洋水果在市场上作进一步的抗衡,在出口方面更具优势。但是,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于温带、亚热带,而东盟各国大部分地处热带,因此,中国主要从东盟进口一定数量的热带水果和喜温蔬菜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这些产品的贸易额始终占到了双方果蔬产品贸易总额的90%以上。所以“零关税”的实施,对于原来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我国热带水果香蕉、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和柚类来说,则冲击较大。
      由于我国热带水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问题(主要是区域生产结构的偏差和树种、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我国热带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而一些东盟国家却表现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双方果蔬产品贸易零关税的正式启动,中国热带水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3  “零关税”后,我国热带水果业的发展对策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变,这就形成了国内巨大的热带水果消费群体,这为东盟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提供了市场基础,特别是对泰国、越南、缅甸等热带水果产品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国家。中国热带水果目前仍有中度竞争力,关税的取消将进一步加强其价格竞争力,使其有更多的出口机会。而且,目前中国热带水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只是较多地占据了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如果中国不能及时提高热带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出口规模很难进一步扩张,进口压力会进一步增加,这对中国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国热带水果业必须及早采取对策,化解提升市场竞争力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3.1  调整和优化热带水果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所谓水果品种结构优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水果品种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即不同水果品种之间不仅比例合理,而且质量好,能做到均匀上市,竞争力强,卖价好;其二是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进行品种结构调整的过程。优化水果品种结构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国内广阔的市场与消费者的喜好,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优势品牌。
为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中国水果业已经或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要为应对东盟市场重新进行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行的办法是针对东盟市场要求,加快品种的改良及更新换代,可以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甄选出在东盟市场上最具有市场潜力的热带水果品种,或者引进在东盟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国外优良品种。目前,我国水果优质率只占水果总产量的40%左右,高档果率不足5%,这部分水果价格高、销售畅;另外有45%的大路货随着产量增加;价格波动幅度大,销售困难,风险也大;还有15%的劣质果积压滞销,市场充斥着大量未经清洗、打蜡、分级和包装等处理的水果,严重影响果品的销售和价格。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在部分热带水果品种结构上做了调整,但总的来说,调整力度还不够,面对新形势要求,必须加大调整力度。调整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扩大优良热带水果品种的覆盖率,使优质果品率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适当扩大淡季和时令热带水果的比重;二是搞好不同成熟期的热带水果品种搭配。由于热带水果的中熟品种多,规模大,成熟期集中,保鲜期短,销售压力大,因此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使其分散上市,减轻销售压力,延长上市时间,扩大早、迟熟品种面积比重,特别是要扩大特早熟、特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以便充分利用和占领市场空档,使早、中、迟熟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5∶2,以改变目前中熟品种占70%的现状;三是扩大加工品种的比重,要大力发展香蕉、柑橙、荔枝、龙眼、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中宜于加工的品种,从而使加工品种与鲜销品种的比例达到各占50%。
      3.2  对部分竞争压力极大的热带水果品种,争取在技术上实现突破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荔枝、龙眼的最佳产地,荔枝、龙眼各有300多个品种和种质,全世界有70%的荔枝产于中国,可以说,荔枝、龙眼是我国的优势热带水果品种。尽管如此,也要首先解决贮藏保鲜问题,才能与洋水果竞争,因此,突破传统的贮藏保鲜模式,这对提高我国热带水果业的效益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果品鲜销和加工始终是促进水果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目前,作为水果生产大国,我国水果的总体贮藏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果品贮藏能力约占水果总产量的15%左右,剩余85%的水果采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去抢占有限的市场,这与市场需求的周年均衡性发生冲突。此外,我国果品加工总量尚不足10%,与发达国家的3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自1999年以来,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几乎年年丰收,鲜果在上市高峰期均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而水果加工的意识和设备却未能及时跟上来。     
      由于目前我国的水果、尤其是热带水果加工技术还很落后,加工技术严重滞后已不适应热带水果业发展的要求,且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因此,要积极引进和发展新的加工技术,进行高效、优质生产尤其是对部分竞争压力极大的热带水果品种,如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要争取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特别是要争取突破保鲜、加工和反季节生产技术,改进出口到东盟热带水果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包装,大力发展热带水果储运保鲜,积极探索果汁、果酒、果粉、果蔬脆片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以提高热带水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3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进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化进程
      我国热区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商品经济意识薄弱,基本上未具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农业资源亦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因此,应给予国内外企业家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其投资热区,开发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热带水果经济。实践证明:尽管热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小一些,进程慢一些,但并未妨碍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福建漳州地区某些山区、半山区大面积开发种植荔枝、龙眼、蜜柚;广东茂名地区高州、化州、电白等市、县的山地丘陵地带以农户为基础大面积连片开发山地种植荔枝、龙眼;广东梅州地区大规模发展沙田柚;广西百色地区大面积栽培芒果等等做法和经验,对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特点及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及将要发展、由小到大集中连片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带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为产业化经营准备条件,这是以规模化规范化作为切入点的经验,其辐射效应或示范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农业产业化有助于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规模扩张带来规模收益,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创建一批充满活力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而且,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节约交易费用,可以给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有必要通过产业化经营加速我国的热带水果加工产品出口企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兴建一批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果蔬出口生产基地,形成一大批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下联农户的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的农村经济组织、现代果品加工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并力求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统筹安排果品的产前、产中、产后, 使产供销各个环节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可以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利用水果运销、加工的现有力量,分别组建多个大型的水果运销企业和加工企业,目的是积累资金、技术和提高开发市场的能力;第二步是鼓励、引导企业联合经营,创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使生产、运销与加工相辅相成,同时,也可通过引进外资等办法,一步到位创建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第三步是政府采取倾斜政策,协调做好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工商、税务部门的税费优惠,农技部门的技术扶持,鼓励果农的积极参与等方面工作。
      3.4  增强商品意识,以质量和品牌求发展
      实施“零关税”后,要使我国的热带水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抓质量,树品牌。首先,必须树立创名牌水果的意识。随着人们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水果消费的需求已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高质量、高档次的水果需求量逐年增加。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水果名牌意识,采取一系列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抓水果质量,培育名牌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名牌效应求发展。其次,必须加强“名牌”产品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我国的荔枝、龙眼、香蕉等热带水果产品虽然品质很好,在国内多次获奖或获名牌产品称号,但在国外知名度却不高,其中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加上产品包装装潢较落后。因此, 必须注重产品的包装,因为包装不同,价位会相差很多。由于东盟地区基本不种植落叶果树,而且华人及华侨数量多,具有传统的消费习惯,市场购买力较强,2004年1—5月我国出口东盟的水果为37.91万吨,占出口总量的29.2%,同比增长35.8%,水果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0.2亿美元),其中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 
      此外,要提高热带水果产品质量,还必须重视制订水果生产标准和发展绿色果品的工作。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果品质量标准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至2002年,我国已制定果品国家标准77项,农业行业标准121项,商业行业标准29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67项,还有部分标准正在制订、修改中。这些标准在指导果品生产和流通,提高果品质量,规范果品市场,维护产、供、销三方利益和促进我国果品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果品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后,应该依据我国政策、法规及现有标准,系统地提出一套与国际接轨、适合中国国情的果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二是要按照国际国内关于绿色食品认证的条件,加强对名优品牌水果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及早申报和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标志使用权,确保相应品牌的水果质量名副其实,长期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2002年,被誉为“岭南佳果”的荔枝,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点,产地平均价格仅为2~3元/公斤,但是少数荔枝品种仍然冲出重围,如深圳市西丽果场生产的“双荔牌”荔枝由于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当年该场的60万公斤荔枝,出口占了1/4,且产品供不应求;又如珠海市的“金果达”荔枝是全为国水果类第一个AA级绿色食品,2002年其平均售价为8~18元/公斤,且销售顺畅。目前,绿色果品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今后我国消费者对于水果的外观、商品整齐度及内在质量和食品安全性也将提出更高要求,这必将推动绿色果品的快速发展。应该根据ISO14000标准,制定中国的热带水果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切实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出口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限制污染、破坏环境和不符合检疫检测标准的产品出口,保证中国果蔬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在提高企业形象和效益的同时,有效地跨越非关税壁垒。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