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我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机遇与前景

时间:2006-11-0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568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记者从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了解到,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经过4年的快速发展再次迎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初显成效 
  
    国家农业部国际司亚非处处长唐盛尧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表示,4年来,中国农业部与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着力培养农业技术骨干队伍。根据东盟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发展的需要,我国通过举办内容涉及杂交水稻生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疫病监测控制、农业信息化、食用菌生产和种子管理等领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的各类培训班,积极促进了东盟国家农业技术人才瓶颈的解决。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着眼促进农业关键技术合作。根据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农业合作的需要,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开展了13个农业技术交流项目,重点在双方感兴趣的园艺作物栽培、生物技术科技应用、水肥管理、食品安全、水产养殖、有机农业等方面,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关键技术领域合作和扩大区域农业商贸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稳步实施农业试验示范推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业部共实施了13个小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包括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坡改梯示范基地建设、畜禽饲料成套设备示范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努力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搭建农业企业合作促进金桥。开展在中国与东盟框架下的农业贸易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实现双方农业的互补,是落实《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目标之一。截至2005年底,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实施了5个农产品贸易促进项目。 
  
    ――农业三大领域投资前景看好 
  
    由于东盟国家多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东盟国家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一些农业界人士分析认为,近期有三大领域值得投资者关注: 
  
    一是多数东盟国家土地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适宜开发。目前东盟10国总人口约5.3亿,人均占有耕地、森林、草地和淡水资源均高于我国。东盟国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其中泰国、缅甸、越南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谷仓。泰国是世界最大橡胶生产国,越南橡胶也同样出名。另外,越南咖啡产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中南半岛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物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相当丰富。 
  
    二是东盟国家政府对农业合作的政策支持。如:柬埔寨政府准备与外国合作,在各县设立农业中心和实验田,以便更新生产技术,丰富农作物的种类,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缅甸土地资源丰富,政府优先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以不断提高本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三是东盟国家的海洋渔业、畜牧养殖业资源投资前景看好。印度尼西亚海岸线长8.1万公里,渔业年产量超过670万吨,但现在还只开发了39.3%;越南、泰国、柬埔寨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还有众多的湖泊、江河和水库,发展渔业生产的潜力很大。中南半岛国家普遍有广阔的山区、丘陵和草场,养殖黄牛、水牛、马、羊等牲畜的潜力很大。 
  
    ――良好机遇推动合作进一步深化 
  
    农业交流与合作是基于我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利益的区域合作方式,也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既有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对中国一东盟的农业合作来讲,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认为,现有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创造的潜在机遇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严重约束,而东盟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耕地、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合理开发。二是农产品方面,我国的温带产品是东盟所缺少的,而东盟的许多热带产品则是我国所需要的,这有利于扩大双边的贸易往来。三是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农村仍然有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向外输送农业劳工有利于缓解农村过多富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四是农业技术及人才方面,我国农业技术较为先进,农业高技术人才相对东盟国家较多,将这些人才输送到东盟国家可以大范围地带动所在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化背景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有利因素。据估计,东盟国家生活的华人、华侨至少有3000万人,他们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在所在国家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具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这种民族文化上的相似性对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天然优势。同时,无论是我国还是东盟,内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非常大,文莱、新加坡等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非常小,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高,而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农业是国家的第一大产业。东盟各国间的内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经验,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措施,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联系。 
  
    ――未来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对策思考 
  
    在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过程中,双方应力求通过各项农业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实施,努力营造和平、和谐、合作的农业国际合作发展环境。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一些专家表示,我国农业走向东盟积极参与合作,有如下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与东盟国家相比,不少产品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将要面对与东盟国家农产品的竞争。 
  
    从谷物及其制品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作为人们基本生活资料和战略资源,政府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对粮食的生产和进出口实行干预,使得粮食生产量大,成本较高,加工技术较低,未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而东盟的泰国、越南和缅甸三国谷物出口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从肉类及其制品来看,由于中国养殖业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缺乏规模效益和标准化质量安全保证,致使中国在肉类产品生产中劳动力资源的相对优势日渐下降,肉类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由于品质差、安全性低,中国水果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弱,出口的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在这些方面,未来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其次,除农产品贸易外,中国-东盟的其他交流合作形式还不成规模、层次较低,没有形成互补的规模效应。必须注重交流合作形式、领域的进一步拓展,逐步建立起智力支撑,展开政府、民间机构和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与合作。 
  
    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学间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就双方都感兴趣的领域作好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各方研究优势与研究力量。由政府牵头、民间机构组织、企业具体执行的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求同存异,取得合作,而且可以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第三,应该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以提高我国在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中的核心竞争力。东盟10国中,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农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技术落后。我国在农业种植技术、畜牧水产养殖、远洋捕捞、良种繁育技术、农村能源与生态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对东盟国家进行相应农业技术的培训与示范,可以为我国的农产品进入东盟市场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摘自:新华社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