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热作新闻

贵州毕节:山口村里“枇杷甜”

时间:2021-08-09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 点击次数:4890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走进贵州省织金县自强苗族乡山口村,纳界河岸风景如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林映入眼帘,“乌江百里画廊”徐徐展开。

山口村因山高、路陡、沟深而得名,是织金县乃至毕节市罕有的深度贫困村落,2013年总人口仅1100余人的山口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4.7%,很难想象曾经“深度贫困村”,如今因小小的“枇杷”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山口村枇杷基地一角

兵支书带头种下“致富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05年,王强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发现山口村的贫困面貌依旧没有改变,村民靠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王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他暗下决心要为村里做点事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思来想去,谋划着发展经果林种植。

村“两委”多次召开会商会,通过听群众意见、与群众商量,最终,发展经果林的想法得到村民们的支持。一开始,村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种植上了桃树、柑橘树等,但由于没经验、缺技术,种植的果树并不成功。

2006年,王强多方走访和咨询,邀请各级农业专家到山口村调研,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特点,专家组得出试种枇杷的建议。但由于第一次试种经果林的失败,村民们不再愿意去尝试。几经周转,村支书王强召集村里党员同志开会,研究试种枇杷事宜,经过做工作,最终得到大部分党员的支持,决定先由党员家庭带头试种枇杷50亩。

游客正在购买枇杷

“万事开头难,起初村里动员大家试种枇杷,大部分群众种怕了,不愿意种。当时,我也不太想种,因为心里没底。通过专家的讲解,我家拿出5亩耕地试种,看到枇杷长势越来越好,心底的那块石头也就落下了。”山口村第一批试种枇杷的党员朱明贵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山口村50亩枇杷树结出了“黄金果”,试种的枇杷喜获丰收,村民们看到示范基地获得不错的收益,便纷纷参与种枇杷。

老百姓参与结出“黄金果”

“我家里的20亩地都拿来种枇杷了,原来20亩地全部种玉米,一年收益大约1.5万元左右,现在同样面积的土地种植枇杷,每年的枇杷收益达20多万元,王支书带领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山口村首批种枇杷的老党员郭太武自豪地介绍道。

2011年山口村枇杷种植逐渐走上了正轨,发展枇杷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支持,村里定期邀请县农业专家到村开展培训,以技术为支撑引导农户对果园进行科学化管理,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使枇杷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乡山口村农家乐一角

“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试种的枇杷大获丰收,看到效益后,村民们纷纷参与进来,山口村种植枇杷规模也越来越大。”王强高兴地说。

村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果农尝到甜头后,也开始主动参与种植,纷纷在自家的荒山荒坡地种植枇杷,全村的枇杷面积从当初示范基地种植的50多亩发展到了如今的1500余亩。

村“两委”助力绽放“幸福花”

2014年5月,山口村枇杷喜获丰收,可是看着1000多亩“金灿灿”的枇杷,果农们却笑不出来,枇杷虽然大丰收,但销售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村“两委”开始四处奔波、寻找买家,但枇杷价格仍然没有起色,全村果农普遍只能“保本”。

随着“乌江百里画廊”景区的开发,山口村党支部利用纳界河位于“画廊”上游,依山傍水、山如斧劈、水似碧玉的独特优势,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山口村纳界河旅游观光园,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拓展了枇杷的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

乡山口村乡村旅游基地

如今,山口村共有农家乐20余家。每年5月,随着枇杷的成熟,到这里游玩、采摘、购买枇杷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长期在外务工,但每年枇杷成熟的季节都要回到这里开设农家乐,顺便销售自家的枇杷,光这一个月收入就有2万多元,比打工强多了。”山口村果农杨莉一边采摘枇杷一边说。

“旧貌换新颜”。在山口村“两委”的带领下,以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为契机,不断发展壮大枇杷产业,枇杷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果”。同时,山口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乌江百里画廊”上游纳界河旅游观光园,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3000多元。

2021年5月,山口村的枇杷再获大丰收,纳界河两岸流溢着甜甜的枇杷香,山口村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甜”了。

责任编辑:热作发展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