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最大垦区 形成中国独有模式
“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传统的形式”。提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社会科学院潘志平研究员这样评价。屯垦戍边是在交通、信息传达、军队给养提供都不便利的时代,大国为了管理遥远的边疆地区而采取的一种政策。作为建设者,他们生产了新疆1/7的粮食、超过1/2的棉花。作为兵团,他们又是不穿军装的军队,保卫着边疆的稳定。《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进新疆的生产建设兵团,近距离探究这一世界最大屯垦区的独特与神秘。
全世界最大屯垦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共有14个师。除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外,新疆其他所有州市都对应一个师。从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到现在,兵团人口已经达到将近260万,在职职工60多万人。2006年,兵团土地总面积745.63万公顷,占新疆总面积的4.47%。兵团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世界最大的垦区。
在新疆,那些山坡、盆地、草原上水草丰美、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地区大多是当地各族人民长期居住和劳作的区域。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利益,兵团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路到头、水到头和电到头”的两个沙漠的边缘、荒无人烟的地方,或者是沿着新疆西部的国境线开始执行屯垦戍边的使命。这就是兵团人常说的“两边一线”建设。
现在,兵团大部分团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形成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兵团还靠节衣缩食建立起了棉纺厂、纺织厂、糖厂,现在这些工业企业生产新疆1/3的棉纱、棉布、食糖。兵团现有十多家上市公司。兵团企业生产的番茄酱甚至远销欧美。兵团还在新疆修建了公路、铁路、机场。以兵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一个新城市和经济中心。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等都是兵团城市。
屯垦戍边是中国2000多年来治理边疆的重要政策
中国在新疆的屯垦戍边政策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连接西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通道是河西走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使得给驻守边关的大量军队提供给养成了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让驻守边疆的军队就地从事生产,自给自足是屯垦戍边政策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西汉时起,中国就把屯垦戍边作为守卫边疆、稳定边疆和开发边疆的一项重要政策。
据新疆社会科学院潘志平研究员介绍,在历史上,一些古老而疆域广阔的大国都有过屯垦戍边的情况,比如奥斯曼帝国在占领巴尔干半岛以后就在当地搞了一个屯垦地带,让当地人皈依伊斯兰教后,一边种地,一边保卫家乡。这也就是南斯拉夫穆族的来历。这个屯垦持续了大约二三百年。当然,这与中国的屯垦戍边不太一样。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进驻新疆的解放军部队面临着难题。如果军队从当地购买粮食,在当时人民尚缺吃少穿的情况下,会给当地带来很大负担。很可能造成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为解决这个问题,进驻新疆部队的10万人马立即投入到开荒造田的农业生产中,1954年这些部队就地转业,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屯垦戍边。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的号召下,自愿支边人员大批来到边疆,兵团的发展波澜壮阔。兵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建制被撤销,划归农垦部门的低潮。1981年,国家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兵团存在的重要性,并恢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戍边生产两不误
兵团人常说,“我们种的是主权地,放的是主权牧”。兵团党委宣传部王运华副部长说,“兵团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戍边维稳。兵团人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祖国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新疆发挥着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发挥着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由于肩负着特殊使命,兵团仍保留着军队的建制,兵团下设师、团、连各级单位。农一师12团副政委洪云介绍说,农闲的时候就是民兵集中训练的时候。训练内容包括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
在兵团50多年的历史中,兵团的民兵曾多次参与保卫国土、维护稳定的行动。1997年2月伊犁州的边城伊宁发生了由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策动的骚乱事件。农四师的民兵在两小时内赶到现场,守住路口。分裂分子在哪里捣乱,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民兵与公安和武警协同巡逻,保护重要设施,给企图搞非法骚乱的分裂分子以强大的威慑力量。上世纪60年代,中苏在新疆边境上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1962年在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区发生了数万边民大量越过边境的情况。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塔事件”。兵团宣传部副部长王运华介绍说,当时因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大量离开,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以及正常社会管理都陷入停滞。兵团就派了上万职工去边境地区进行代耕、代牧、代管,担当起戍边任务,根本改变了祖国西部边境上“有边无防”的状态。现在,兵团58个边境农场镇守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王运华认为,屯垦戍边这一组织形式使得兵团职工群众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战斗队。他们长期生活在边疆,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和掌握分裂分子、恐怖分子活动的习性和特点,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理有节、针锋相对,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和打击力量。
市场经济考验兵团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兵团人员流动比较大,中央政府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加强对兵团的投入。国家现在每年投入150亿左右。不过,在经济上兵团的体制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完全接轨。目前兵团职工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2万元。12团副政委洪云说,兵团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虽然近几年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受市场影响比较大。近几年,受纺织业不景气、棉花配额取消、进口棉涌入等因素影响,该团棉花种植的收入不如预期的好。
潘志平研究员认为,兵团所在的一些地方都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基本上无法产生什么经济效益。另外,兵团还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任务,所以不能把兵团当成一般的经济实体来看待。如果国家能在财税、金融、土地、招商引资政策上多向兵团倾斜,可以使兵团更好地发挥其屯垦戍边的作用。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袁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