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回访印象
--------------------------------------------------------------------------------
2009年7月底,我有机会再次踏上黑龙江建三江垦区这块广袤而肥沃的热土,一口气走了大兴、七星、创业、红卫、胜利、859六个农场,连看带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印象之一 ——— 千万亩黑土地
一个建三江分局,耕地面积居然达到1000万亩,听起来非常炸耳,就是我这个曾在黑龙江垦区工作过的北大荒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活生生的现实摆在面前,又不得不相信。我在垦区工作时建三江分局的播种面积仅500多万亩,那么新增的400多万亩耕地是怎么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连看带听,并翻阅了一些资料,终于把这个谜底揭开,原来是通过“三理”理出来的。
首先是“清理”。分局为了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土地承包秩序,从2005年开始,对以前土地承包热时乘势进行资源性扩张的耕地,通过运用先进技术,专项清理,重新发包,建立土地档案等综合手段,清理彻查土地,使耕地由暗到明,清出耕地270万亩。
其次是“治理”。从2006年起分局先后投资4亿多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了农田防洪、抗涝、灌溉和水土保持能力,使原来十年九不收的“帮忙田”、撂荒田、低产田变成基本农田、高产稳产田,新增70万亩。一边治理耕地,一边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发展旱涝保收的水稻。2004年水稻面积327万亩,2005年369万亩,2006年503万亩,2007年650万亩,2008年673万亩,2009年737万亩。
再次是“整理”。一方面通过地号规范整理,实现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田间作业标准化和五边(沟边、路边、林边、地边、电线杆边)到位率,新增耕地50万亩;另一方面通过撤队并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个,现已有10个项目通过了终期验收,复垦耕地30万亩。几笔账一算,千万亩耕地的家底就一清二楚了。
印象之二 ——— 百亿斤商品粮
2008年,全分局播种面积93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93.2亿斤,平均亩产近千斤。今年建三江分局预计单产可超1000斤,总产和商品粮均可突破百亿斤大关。如此高寒地区,如此大面积创纪录的高产,堪称奇迹。
看到这些,不由得回忆起20多年前我刚到黑龙江农垦总局工作时的情景:受上年严重秋涝的影响,1988年全黑龙江垦区的粮食总产量才达52亿斤,建三江分局的产量仅为10.7亿斤,刚过全总局当年总产的1/5。1990年垦区在上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再创粮食总产历史新纪录,我代表总局从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手中领取了丰收奖杯。尽管这样,全总局近3000万亩耕地的产量也只有92亿斤,还赶不上去年建三江分局900多万亩耕地的总产多。也就是说20年前黑龙江垦区的总产量,现在建三江一个分局就实现了。
建三江分局大面积高产的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是我此次回访着重要破解的谜。现在答案已经明确,尽管措施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靠科学发展;二是靠科技增产。
一是靠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分局情况的科学认识上。建三江主要自然灾害是低洼易涝,同时旱灾也时有发生。以豆麦为主的旱田种植结构既不抗涝又不抗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极低,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旱路不通走水路,开发水田,走以稻治涝的路子,变水害为水利,变“风险”为“保险”,既抗涝又抗旱,旱涝保收,从而在大自然面前赢得了主动,促进了发展。
二是靠科技增产。这个印象首先不是来自田间,而是来自七星农场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景象根本不像我在总局工作时农场的科研站了,完全是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区。发展中心下设现代农业试验示范中心、现代农业研究成果展示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类似此种中心在全分局15个农场都有,很多实用技术就是从这里走向田间的。例如种子精选处理技术,精密播种技术,浸泡催芽技术,水稻秧田规范化技术,钵型毯式育秧机插技术,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氮肥后移施肥技术,稻、麦、豆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等等均是通过中心科研,然后利用“百千万”(即百亩试验田,千亩试验区,万亩示范片)工程进行示范推广,通过“四个一”的方式进行培训(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盘技术光碟,一本技术手册),每年培训达10万人次,这就保证了实用增产技术的到户率,普及率和到位率均达到10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7%,科技贡献率达75%。
建三江分局在推广实用技术过程中,本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全程机械化技术。全分局农机总动力137.3万千瓦,新度系数达0.78,综合机械化率达96%,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播种、水整地、插秧、收获、秋翻地五个水田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机械化作业分别在十天之内均可完成。现在分局已开始示范应用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正迈向新的高度。
印象之三 ——— 中国绿色米都
如果前面所说千万亩黑土地,百亿斤商品粮还都是数量概念,那么中国绿色米都则是地地道道的品质概念。这里的大米为什么好吃,关键在得天独厚的寒地黑土绿色的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技术。
从土壤学的角度考量,这里是世界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中国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三江平原腹地。这里的黑土保水保肥能力优良,有机质积累富集,养分十分丰富。有土斯有粮,有好土才能产好粮,黑土地形成了农产品优良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建三江冬寒夏炎,雨热同季,有利作物生长;无霜期虽短,但一年就一季庄稼,反而生育期特长;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夏季增温快,对作物营养积累都极为有利,这些都是建三江大米品质优良不可多得的关键条件,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无法比拟。
再从环境学角度评价,建三江环境优势独具。这里是黑龙江垦区开发最晚的分局,在1.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只有20万人口,人口密度极低,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轻微,工业污染也几乎没有,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清洁度和草原、森林、植被的天然程度均在全国农区少见,生态环境十分优越。2006年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米都”的称号。
全分局1000万亩耕地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无公害认证面积802万亩,绿色农产品认证面积300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40万亩。859、胜利、浓江等农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了美国OIV、日本TJONA、欧盟BCS质量体系认证。
现在建三江分局在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技术。例如全面积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农作物健身防病技术,扩大飞机航化低容量喷洒技术作业面积;分局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800万亩,此技术不仅增产8%,而且节肥2公斤/亩;正在试验示范玉米控缓释肥技术,还在积极试验推广生物肥、生物药技术等等,这些环境友好、节本增效措施都将有力保证绿色米都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已建859农场灌区和拟建勤得利、青龙山、前哨四个提江水灌溉工程全部竣工后,地表水灌溉能力将达500万亩,产量尤其是米质还将大幅度提高。
为了打造名副其实的米都,建三江分局在稻谷深加工上开始下大功夫。2005年在分局局直工业园区国家粮食储备库院内投入2.2亿元,建成了30万吨稻谷加工项目———北大荒米业公司,选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佐竹”和“布勤”制米设备,年产优质清洁米20多万吨,米糠油1万吨,米糠粕2.4万吨,已成亚洲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
建三江之行,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这里是产得出、储得下、调得动、靠得住、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核心区和绿色食品基地,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变,天下粮仓大荒建,手有米,心中不慌乱。
(作者系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袁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