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解析宏观政策如何对化肥市场进行调控

时间:2005-03-2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786

      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在农资人士轰轰烈烈地备肥的同时,关于农资的讨论也是沸沸扬扬,关于调控农资市场和价格的政策也是轰轰烈烈。安徽、宁夏、山东、湖南、四川、贵州、青海、陕西、福建、广西等省份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化肥限价政策。从中准出厂价到批零差价,再到终端零售价,都一一予以明确的规定。接着,对于磷肥生产企业驻二铵进口单位给予每吨 100 元的补贴政策也相应确认。与此同时,在两会期间,农资价格问题也成了与会代表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并提出对于化肥价格要“强硬管理”。农资随着“三农”一起走出前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似乎与去年的形势在些相似,不同的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些政策。

政策调控就是一种行政手段,它怎样才能撬起市场这根杠杆呢?

困惑之一:农民补贴遭遇农资价格上涨

       去年一年是行政手段对化肥市场作用力度最大的一年,然而限价限了一年,到头来,农民使用的依然是高价肥。国家出台各种农资限价政策目的就是要平抑化肥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农民得到的实惠有限。而且今年的农业情况与去年有所不同,去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今年继续上涨的幅度极其有限,棉花行情也不见好。农业部门在对今年的农业形势进行展望时说,今年下半年农业形势很不确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还是外出打工收入。农民的积极性怎样长期保持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也关系到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

困惑之二:厂家化肥成本陡涨运营艰难

      在政府频频限价的同时,厂家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困顿,在去年化肥销售最旺的月份,化肥价格却极为低迷。但是后来价格到底还是涨了起来。与此同时,磷矿石、氯化钾等原料产品的价格的确在大幅度上涨。

      在限价最激烈的时期,据一家证券公司发布的报告,安徽省大部分化肥生产企业陷入亏损。

      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 2004 年,国家通过各种限价政策的执行,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和原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均大于化肥价格的上涨幅度。

      国家人为地限定化肥价格,而厂家的成本又在上升,所以国家也必须考虑企业的难处,适当地给企业一些政策上补贴和优惠。于是相应的补救措施又开始接二连三地出台。

      限价对企业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原料上涨又给化肥的生产成本带来多大的提升?我们且不必细算,但是有一个现象却是有目共睹的:化肥市场迎来了它的景气周期。稍有实力的公司都在考虑新上项目和扩大产能,许多停产多年的设备开始再次投入使用。中国的化肥行业正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一位业内人士戏说,中国的化肥生产企业如果这两年赚不到钱,就再也赚不到钱了。

困惑之三:限价让市场产生人为的扭曲

      从去年执行的结果来看,限价并没有让市场价格按照政府的意愿运行,相反物极必反,使化肥价格到后来产生报复性上涨,以至于去年冬储化肥价格都达到 1700 元 / 吨左右,甚至比目前的价格都高。

      限价使厂家和商家都无法按正常的预测来判断市场,使资源无法按正常的速度分流,造成局部资源过多或过少,分布不均,价格起伏大。

     限价政策也使“两票制”成为业内人所周知的秘密,一票按限价来开,另一票缓开或不开,以绕过上级部门的检查。到头来,农民购买的化肥价格还是那么高。如果限价到这个份上又有什么意义?

说了这么多的困惑,但是如何去解惑呢?

解惑之一:直补农民

       从去年以来,国家在抑制化肥价格上涨方面动的脑筋的确很多,农民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是到底手续繁复。比如,国家为了抑制二铵价格上涨,一方面要限价,另一方面为了弥补企业的损失,又对二铵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给予 100 元 / 吨的补贴。而要把补贴补到位又要经过层层手续,据了解,到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去年的补贴仍没落实到位。与其这么复杂,不如把这部分资金直接补给农民,我认为此次人代会上,代表金先春的观点比较可行。他提出补贴的三种办法:一是增加种粮补贴。补贴标准可根据各化肥品种价格上涨幅度和粮食、棉花的价格水平综合测算。二是加大对农民科学施肥技术培训。各级政府将农民技术培训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符合 WTO 的“绿箱政策”。三是补贴向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服务的机构。鼓励企业和中介机构从事土壤测试服务和进行肥料田间试验。

解惑之二:全面放开市场

     很早以前,在许多业内人士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认为粮食都可以放开,化肥也有足够的理由放开,实现全面市场化。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调整供求关系,合理地配置资源。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政府的职能是宏观调控,像这样直接地参与限价有点职能错位。

解惑之三:将期货工具引入农资市场

      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针对目前的农资市场风险大而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规避农资市场风险才是当前的治本之策,可以尝试在农资市场引入期货工具。他认为农资存在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市场当期的供需信号传达以后,企业无论增产或者减产,都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如果届时市场的供需情况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价格的大幅波动。而期货市场具有发现远期价格这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它将使避险者和投机者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把农资的交易价格锁定在未来的价格上,于是也就避免了农资价格的大起大落。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限价,心里的确有些着急。好在是国家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许多的专家学者也都在思考着我国农资市场的出路,所以我们相信这块市场将会越来越成熟,也将会越来越理性! XBI (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