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重视和加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知识管理

时间:2005-09-26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603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谭海霞

      一、引言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各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是粗放地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相对而言,对县域经济的知识管理不够重视。而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以由经济地理特点决定的工业部门经济为支柱,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行业,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实体的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农、工、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迎面而来的今天,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取得或提高的主要因素,已由资源开发等物质生产转向对知识的获取、利用能力的增强。因此,加强县域经济的知识管理突显重要,对于像云南这种资源大省,同时又是落后省份之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加强知识管理势在必行,这有利于充分利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知识管理的含义及目的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概念与传统的“知识”不同。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可分四类:知识是什么即知事(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又称技能知识)、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又称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后两类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前者相对易于管理,而后者相对较难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和股票期权等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构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式,发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应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成长。
      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适合县情的专业、高效的县域信息资源体系,县域知识传播体系和县域知识信息开发应用平台。
                   
       三、云南县域经济知识管理现状
      1、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云南现有县区级行政单位129个,其中市辖区10个,县及县级市119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GDP总值已达到2465.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2.84亿元,第二产业为1069.29亿元,第三产业为893.16亿元。1995年以来,我省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年递增速度分别为4.59%、8.6%、10.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5年的30:42.1:27.9调整为20.4:43.4:36.2。2003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13.75亿元,占全省的49.7%,与1995年比,年均递增8.5%。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7元,与1995年比,年均增长4.7%。红河、玉溪、曲靖、丽江的科技试验示范区,以及德宏、河口的“边境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带动辐射作用显著;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成效;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取得新进展,如永胜县的三川火腿、文山州的三七等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利用区位优势,科技合作交流也取得了新进展。但是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大、县域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大多数县还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2、云南县域经济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县域知识传播体系薄弱,现有知识不能向基层有效转移
      一直以来,知识保密和知识共享总是知识管理中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加之经费短缺等条件的制约,云南省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近年来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云南地形复杂,高山峡谷交错,许多县区都被高山重重封闭,交通不便,有些县还没通电,更谈不上看电视和享受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服务了。因此依赖自然环境进行的生产、劳动、生活过程中往往是以个体出现,大部分信息是以故事,口传的方法在民间传播。使得积累起来的知识具有保密性。例如云南省傣族的医药知识或配方,往往仅只有本民族,甚至本家族的人知道,并且多以传男不传女或传女不传男的形式传承而不对外宣传。因此,构建全新的县域知识传播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普及,已经成为云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关键问题。
      (2)县域科技创新体系薄弱,工农业生产得不到足够的知识与技术支持
       由于机构分散、信息不畅、科技成果和数据资源难以共享,云南县域科技知识的创新能力弱。目前,云南省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还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仍有73个国家重点扶持县,7个省级扶持县,116个县仍需省级财政补贴才能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以县域农业为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有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之人口的压力,毁林开荒与过度放牧、病虫害入侵、土壤污染等,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的县只有20个,大部分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20%,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只有55个县。而且县域工业技术落后,如许多县的小水泥、小化肥、小冶炼厂等,不仅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差,而且浪费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另外,缺乏教育和科技人才,过重的财政负担也严重制约了县级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依靠知识来指导工农业生产的能力弱较。
      (3)县域产品知识技术含量低,知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发挥
      云南县域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来自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包括土地、河流、海洋、矿藏、森林、草原和气候条件等,其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市场,产品知识技术含量低,缓慢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未能刺激形成对科技发展的较大需求。而县域经济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也没接受过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不能适应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这种较低的科技能力和水平,无法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县域城镇化水平低,要素聚集度低,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在15%以下,有的县域中心区人口不及1万人,这样要素空间聚集度低,市场狭小,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县域城市经济起不到对区域经济的吸引和辐射作用。
                   
      四、加强云南县域经济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
      1、重视知识管理机构建设
      县域科技局是各县域科技发展的组织、指挥、协调者,而要担当起领导县域科技发展的重任,需要组织上给予保障。一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要给予合理的配备,避免形成空壳机构。二是资金上给予保障,使他们能够正常地开展科技开发与推广,以避免形成虚设机构。
      继续坚持和加强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的选派工作。实践证明,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选派工作制度有利于加强县域科技发展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同时有利于将新的科技信息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引进广大的县域。因此,建议进一步扩大科技副县长、副乡长的数量和选派工作的质量。
      2、整合应用知识信息,广开知识信息传播渠道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也是开放经济。就当前来讲,不失时机地抓好县域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送到全县决策者、经营者和生产者手中,能够有效改善我省的县域宏观管理,拓展县域产业化空间,提高工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工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而较好地解决县域内存在的“三农”问题。因此,可发动偏远民族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开展广泛的县域地区社会调查,通过整合收集这些本土化技术、工农产品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劳务信息,加工形成各种工农业适用数据库和工农业实用技术库,建立并完善包括工农业科技信息、工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工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工农产品市场信息、工农业政策信息、工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其内容,建成县域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为县域知识大规模传播奠基。
      各级宣传部门要把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科普宣传工作的引导和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图书等大众宣传媒介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科普工作。继续发挥各级科协、各类专业学术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发展民间科普组织。发展以农函大、广播电视燎原学校、农技校、培训中心等为龙头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覆盖全省的科普网络体系。
      对于工农业科研机构和工农业高校中不断产生的工农业科技成果、工农实用技术成果,实现推广方式的创新,形成基于网络和镜像站点的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崭新的形式推动工农业科技推广和工农业教育发展。多媒体资源侧重于种、养植和加工业“新、奇、特”项目与技术的推广,工农业生产者可有目的地、主动自觉地从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3、加快知识创新
      在大规模整合和传播县域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知识信息充分的共享和利用。使各种县域知识信息通过知识元链接、引文链接、作者关联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巨型知识网络,并具有了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等功能。再通过加大对知识创新的投入,逐步建立形成财政拨款、企业集资、单位自筹以及积极吸引民间和海外资金、国际组织援助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知识创新投入体系,确保知识创新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确保适龄儿童和小学毕业生的受教育权。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县域基础,发现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有效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培养农民科研人员和农民企业家,带动形成县域知识创新源。
      4、加强县域经济知识产权保护
      云南省特产丰富,俗有“植物王国”、“花卉之乡”的美称,云南也是多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传统实用技术、手工艺技术、医疗技术等,如巍山、大理的札染,元阳的梯田文化,剑川的木雕,新华村的饰品、器皿的制作等土著知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测体系,实行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制度。应加强对显性知识进行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局设计、商业秘密等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类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加强对隐性知识的保护和传承,并加强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以促使知识的流动和共享,获得更大的成果转化收益。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选拔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必要时可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日常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处理,成立打假维权组织,如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制作宣传光碟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格局,使自主品牌在市场上逐渐成熟。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