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关于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研究(三)

时间:2005-10-2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000

      四、后过渡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产组织化程度太低
      目前我国荔枝85%以上是由农民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种植,多的有几十亩,少的仅有几亩。这些农户的荔枝销售基本上是坐等经销商上门采购,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在销售中不是被经销商挤压被迫低价销售,就是自身互相挤压低价销售,果农的利益完全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越是丰年,这种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是容易造成果农恐慌性的低价抛售。而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当前荔枝产业出现技术推广难、单产低、产品质量安全、销售难、加工难、出口难等诸多问题的根本结症所在,也是今后解决我国荔枝产业发展当中存在问题的最关键瓶颈环节。

      2、 产后处理能力过小
      荔枝产后低温处理对延长荔枝的鲜果销售非常关键,同时也是今后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据资料分析,目前我国荔枝能够及时进行简易低温处理的荔枝还不足总产量的30%,能够进行后三项低温处理的荔枝还不足总产量的3%。设施与设备的不足及不能在运输及销地库存配套,极大的限制了荔枝市场的扩大。

      3、 加工业发展滞后
      荔枝加工主要为制罐、制干、制酒等,过去由于荔枝鲜果销售价格较好,因此忽视了对荔枝加工的技术研究,使加工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据估算,目前我国的荔枝用于加工处理的总量还不到年总产量的5%,约在5万—8万吨左右,与当前全国年产150多万吨的总产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了。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技术储备,也没有开发新技术,没有创新的产品,难以开拓新的市场,因此要想快速扩大加工量,难度是非常大的。

     4、产品生产安全难以保障
     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该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原因之一是原有的标准内容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缺少配套和完整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
     此外,还有诸多问题,包括产品批发市场不完整、品种结构不合理、储运设施不配套等等。

      五、后过渡期要解决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进口荔枝将对我国荔枝生产造成巨大冲击
      这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理由有三:其一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生产荔枝的国家和面积总量来看,除印度面积产量较大之外(基本没有出口),其他国家面积和产量之和分别只占我国的12%和18%以下,而且成熟季节均比我国早3个月以上;其二这些国家除泰国、越南之外,其他都距离我国遥远,运输成本必然较高;其三从近几年我国进口的荔枝年进口总量(不到1万吨)和到岸价来看(见表9),不仅总量少,而且成本也逐年增高;因此对我国的荔枝很难说能够形成威胁。

      误区之二:解决当前问题政府要投入巨资,而且能很快得到解决
      一些人认为,只要领导重视,配以一定资金支持,我国荔枝产业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解决。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希望通过发几个文件,给几笔投资,成立几个协会(合作社),建几个冷库、加工厂,找几个市场就能很快解决问题的想法也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也不要认为在后过渡期就肯定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主要投入是制定荔枝行业有关政策法规(包括产品标准、产品安全标准等等)、扶持基础及公共事业(包括产品宣传、推广网络建设、品种保护等等)以及政策法规的监督等, 这部分投资仅仅是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很少的一部分,以我国当前政府的能力来说,能够完成这部分资金的扶持已经是费很大的力气了,因此其他方面的投资支持就有限了。

      误区之三:荔枝生产技术落后
      事实上落后并不是荔枝生产技术,而是我们没有建立良好的组织化生产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生产资金信贷支持体系。

      误区之四:荔枝保鲜技术不过关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保持荔枝外观新鲜时间长短和果肉味道完全不变作为保鲜技术是否过关的标志,因此导致荔枝保鲜研究进入一个误区。但从这几年出口的实际情况来看,进口国对果实外观要求并不高,只要荔枝果肉不变质就可以。因此对荔枝保鲜的标准认识需要彻底改变。

      六、 后过渡期的发展预测

      1、 面积结构与总产
      根据目前我国荔枝生产经济效益出现下滑、总产仍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因此预计在后过渡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荔枝面积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局部地区还可能会出现弃管和砍树现象。但由于早熟和晚熟品种面积较少,经济效益仍较高,局部地区也还会有新增面积,同时一些优良品种和品牌也能保持良好的效益,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

      考虑到今后我国荔枝出口状况的改善和产后处理能力及加工能力的逐步提高等条件,因此建议荔枝栽培面积保持在60万公顷左右的规模是比较适宜的。作为早熟产区的海南,面积可由目前的3.24万公顷发展到5万公顷。作为晚熟产区的四川、福建,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2万公顷。

      从目前荔枝实际投产面积和单产情况来看,今后我国荔枝总产将不会低于135万吨。但从单产水平来看,我国荔枝的增产潜力是巨大的。以我国目前一般管理在中等水平的荔枝平均产量11.25吨/公顷来计算,我国荔枝如果保持现有60万公顷面积,年产可达675万吨。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达到中等管理水平,总产也可达到225万吨。因此比较保守的预测,我国在2010年荔枝的总产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2、 产后处理和加工发展
      提高产后处理能力和加快加工工业的发展是保持和提高荔枝产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措施。据专家们预测,产后低温处理能力要由目前的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加工产品要由目前的不足5—8万吨提高到5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荔枝罐头25万吨,用于制荔枝干12万吨,用于制酒13万吨。只有这样我国的荔枝产业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

      3、 出口方面
      发展出口扩大我国荔枝的国际市场份额,不仅可以提高荔枝产业效益,还可缓解国内市场销售压力。据了解,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美日市场的荔枝国内收购价在每公斤5元以上,在国外的批发价格在6美元以上,效益很好。根据目前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开发速度和可能,到2010年,我国荔枝出口应当达到5万吨。

      4、 市场建设
      市场建设也是我国荔枝产区的薄弱环节,但荔枝产品产期短,产量大,目前国内荔枝产品的销售主要还是经销商到产地直接收购,果农对市场价格无法了解,盲目销售情况较多。但建立传统交易市场占地多、使用率低,其效益也难以保证,这是开发商难以接受的。因此,建立荔枝市场要根据其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要结合产后处理设施建设和仓储建设,尽可能使用新型交易手段,建成新型荔枝批发交易市场。

      七、建议 

      1、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
      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机构对产业管理应当转向注重产业外部环境的基础----政策与“规则”的制定,同时做好监督检查。因此各级政府还应当利用在后过渡期这一机遇,认真抓好对荔枝产业发展的引导:
     (1)抓好与荔枝产业发展相关的系列政策与标准建设。对原有的政策与产业标准进行认真清理,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国内外市场难以接轨的要条文要给以撤销。没有标准的要及早建立标准。
     (2)抓好荔枝生产组织化建设。组织化生产是解决我国荔枝产业一系列问题的关键。通过组织化生产,果农的大多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能得到解决。同时也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而抓好组织化的关键是要靠有适当的政策鼓励引导、按市场规律进行的资金扶持来进行。
     (3)抓好荔枝产销市场的宣传,为荔枝的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项工作是荔枝主产区地方政府必须的也是应该主动做的。在产量较大的产区不仅要做国内市场,还要积极做好国际市场的推介。
     (4)抓好荔枝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我国荔枝产业的优势能否保持,科研开发和技术储备是重要的基础。尤其是早晚熟品种、加工品种的培育,还有荔枝的加工等。

       2、 对生产者的建议
     (1) 积极参加相关的生产者合作组织。参加合作组织可以得到更多更周到的产前、沉重、和产后服务,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
     (2) 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目前国内创出市场普遍认可名牌荔枝很少,高州根子镇白糖罂荔枝、广州花都的叶海牌、珠海的“金果达”荔枝等等,因为有了荔枝品牌效应,不仅荔枝本身好卖,以品牌运作的深加工产品也很畅销。
      (3) 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果园的管理与生产水平。对果农来说,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是其最关注的事情,而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标准(栽培模式)是最直接最快的。
     (4) 积极发展产后处理或加工工业。这对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者来说是延长荔枝销售时间、增加效益的最重要手段。
     (5) 积极开拓新市场。国内市场要逐步扩大边远地区和中小城镇的消费市场,国际上要尽快扩大出口量。只有不断扩大荔枝的市场份额,才能有效解决荔枝产量不断增加的引起的产品滞销,效益下降的问题。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