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徐一戎:愿将老骨还稻田

时间:2006-11-10 作者:汪波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7967

人物小传

  经历:194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1985年起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黑龙江省水稻研究会任副主任、副理事长等职,1997年至今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荣誉: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研究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结束了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长期徘徊不前的历史,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被广大稻农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

  他就是水稻专家徐一戎。

  创造高寒地带的“七个首次”

  北大荒位于高寒地带,被看作是水稻栽培的禁区。1956年,徐一戎来到了黑龙江垦区的莲江口农场,开始向这一禁区发起挑战。

  那段日子里,白天,他光着脚、趟着水、弯着腰插秧;晚上,在小土屋的烛光里,他仔细梳理记录当天的观察结果,短短几年间积累笔记32本、卡片4000多张,摞起来有1米多高。

  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徐一戎创造了北大荒水稻直播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首次提出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术的计划栽培理论;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及旱育壮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国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系统研究;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首次绘制出我国寒地直播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模式图;首次绘制出我国寒地水稻栽培历。

  这7个突破性创造,打破了黑龙江垦区几十年来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格局,累计增加效益89.5亿元。

  稻农眼中的“稻医华佗”

  稻农们说,在一百个吃大米饭的人里,可能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徐一戎是谁;但一百个种水稻的,肯定会有九十九个认识徐一戎。

  为了让种惯了大豆、小麦等旱田作物的农民真正学懂水稻栽培技术,徐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到垦区各场巡回举办培训班。他不仅讲水稻栽培技术,还给稻农算经济账,算投入产出,描绘发展前景。从到北大荒工作至今,徐一戎先后为230多个单位的3.5万人次讲过课。

  水稻种植户称徐一戎是“稻医华佗”,把他看作是“财神”。七星农场稻农张景会虽懂得一些种稻技术,但产量就是上不去。徐一戎到后一查,指出是技术操作没有达到标准。经过指点,老张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1200斤,年收入2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稻大王。

  从水稻浸种、育苗、插秧一直到灌浆、抽穗、收割,哪里的水稻出现了问题,哪里的稻农需要他,徐老就在哪里。

  最好的运动是“走平衡木”

  1989年,65岁的徐一戎正式退休了。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希望他能继续工作,他欣然同意。许多地方也都想高薪聘他。一次,某农场场长找到他,说要给他按高标准建一所大房子,每年再给17万元请他,可徐一戎却没答应。他说,就是在17后面再加个零,我也不会离开现在的岗位。但是,不管哪个农场有问题,不用花钱,我准到!

  50多年来,水稻始终是徐一戎的精神支柱。已82岁的他,几天不下田,心里就空落落的。有事实在是走不开的时候,就叫同事捎几棵水稻来放在办公室里养着。他说,自己最好的休息就是在田间,最好的运动就是“走平衡木”(走池埂)。

  徐老常说:“我年龄越来越大了,得抓紧时间培养年轻人。”他经常到高校讲课,传授寒地水稻栽培技术。至今,徐一戎已带出了上百名水稻科研专家。

  徐老曾吟出这样一首诗:“浅步人间古稀年,红褪腮边,白染鬓边,遍尝苦辣与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半是农民半是仙。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

  劳动者感言

  喜看稻禾千万顷,只羡人间不羡天!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