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努力开创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751

云南垦区17个边境贫困农场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农业部农垦局的领导、帮助下,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经营责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紧紧围绕提高贫困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保持垦区职工队伍稳定为目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完善以农田水利,生产、生活用电,场区道路,职工饮用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调整和优化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探索、试行了"小额信贷"的扶贫办法,引导职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了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化进程。保证了垦区17个边境贫困农场的经济在正常年景下持续、渐进、健康发展,确保了贫困农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一、十年扶贫开发概况   1991年以来,我局17个贫困农场,投入扶贫资金约3.9亿元,其中以工代赈11740万元,贴息贷款12800万元,企业自筹配套14445万元(不含职工以劳折资配套部份),共完成扶贫开发项目711个,其中第一产业414个,占实际总投资的55%,第二产业66个,占实际总投资的23%,第三产业及其他231个,占实际总投资的22%。以上实施的项目中,除2000年项目未全部完工外,多数项目已竣工投产,为贫困农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使得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 经济发展,效益提高,贫困农场在正常年景下,能稳定降亏或盈利。 通过扶贫,尤其是"九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垦区17个贫困农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8553万元,2000年达到16027万元,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8%,第二产业增长8%,第三产业增长140%。   盈亏情况。1990年亏损1161万元,2000年亏损1850万元,增亏689万元。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865.41元,2000年达到1453元(不含职工自营经济收入),增长67.9%。从以上经济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局贫困农场的经济状况逐年好转,人均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各项经济指标下降,主要原因是1999年12月和2000年1月份两次较严重霜冻及8月份洪灾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致)。   (二) 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贫困企业的发展后劲。   通过扶贫投入,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十年中新增橡胶定植面积54988亩,咖啡11339亩,酿酒葡萄17000亩,果树21991亩,菠萝、香蕉5535亩,鱼塘585亩,同时,年新增茶叶加工能力1680吨、橡胶2000吨,水果保鲜240吨。   (三) 贫困农场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十年间,我局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300个,投入扶贫资金12000万元。其中:低产田改造45550亩,造林12200亩,农田水利和饮水渠管道190.44公里,新建抽水站15个,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1500亩,新建和维修场区道路782.64公里、架设通讯线路206公里,通电线路392.5公里,建仓储和水泥晒场71953平方米、学校、医院用房30746.87平方米,修建和改造职工住房76797平方米,打饮水井62眼,修建水库9座,增加库容3.15修建水池146个,安装电视差转台23处、程控电话734门。   (四) 贫困农场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垦区贫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千分之七点零五下降到千分之六。通过扶贫资金和边境贫困农场事业费的投入,医疗设施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医疗队伍和医疗设施得到加强,初步具备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卫生条件。推广了一批实用技术,职工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职工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扶贫开发,夯实了农业基础,扩大了橡胶、龙眼、咖啡、酿酒葡萄、反季节蔬菜、双孢白蘑菇等种植和养殖,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贫困农场的道路、排灌渠道、通讯线路、输电线路的改善,保证了丰收计划的逐年实现。第二产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条件改善,环保逐步达标,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批小运输、小商店、小饮食服务业和农贸市场正健康发展。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垦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工作来抓   扶贫开发工作不仅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在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局领导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上级的要求,提出垦区扶贫开发的总思路,并具体指导贫困农场的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为贫困农场出主意、想办法、找出路,帮助基层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加强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扶贫开发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每个农场,并将贴息贷款的安排和扶贫效果挂钩。极大地调动了贫困农场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年年有成效。   (二)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是贫困企业早日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一是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土地承包、两费自理的经营责任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加快贫困农场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多元投资的新体制。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股份合作制的推行,贫困农场的扶贫项目投资,大多数采取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共同投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成功率。三是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利用小额信贷的扶贫方法,帮助贫困职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个体工商业、加工业,加快扶贫资金的周转,支持了企业减员增效、转岗分流,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坚持科技扶贫,解决职工素质贫困问题   职工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加大贫困农场科技和教育工作力度,努力推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贫困农场的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们利用农业部农垦局每年下达的边境贫困农场事业费,加大了贫困农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贫困农场,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并利用垦区内的热作研究机构培育优质种苗,提供给贫困农场或职工,帮助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四)抓住机遇,发挥资源优势   我局大渡岗茶场,思茅鑫元公司(股份制企业,江城农场、思茅农场利用贴息贷款参股开发),抓住地方政府四荒地出让的机遇,结合云南热区资源优势及国家对橡胶基地建设经营性拨款补贴的支持,为缓解贫困农场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发种植橡胶。尤其?quot;九五"期间三个贫困农场共投入贴息贷款898.5万元,配套资金1500余万元(含橡胶基地投资拨款补贴每亩200元),以工代赈498万元,配套316万元,完成橡胶种植面积4万余亩,投资3212万元。该项目规模较大,投资周期长,在决策前,由云南农垦设计院进行了实地勘测详查,编制可行性报告,经专家论证,银行信贷评估等大量工作。由于工程前期工作做得深入细致,项目进展比较顺利。预计2002年后,将会给三个贫困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   (五)巩固传统产业,调强优势产业   勐省农场是以生产茶叶为主的企业,"九五"期间,投入扶贫贴息贷款95万元,职工投劳对3500亩低产茶园的改造。通过深翻、施肥、浇灌,提高了保土、保墒、保肥的作用,使老茶园焕发了生机。产量由95年的583吨增加到99年的763吨,产值由95年的550万元增加到99年的886.7万元,优质产品率由95年的35%上升到2000年的81%,产品不仅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价格也有提高,较好地发挥了传统产业的作用。   弥勒东风农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淘汰了过去种植的石榴、柑橘、桃子和一部分劣质葡萄,引进了一批法国优质酿酒葡萄品种。"九五"后三年,每年以6000亩的速度开发建设,现已初步建成2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经1999年9月云南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省财政厅、农业厅、农科院、省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及省农垦总局组织的联合组验收,已按质按量完成12000亩。实际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311万元,以工代赈124万元,配套资金3120万元。由于该项目已列入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建设,每亩可享受云南省财政补贴300元。目前已补贴资金540万元。随着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农场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六)积极推行职工小额信贷,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采取信贷资金到户的小额信贷办法,是扶贫攻坚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承贷,使职工树立有偿占用资金的责任心,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并通过辛勤劳动和精心经营,加快摆脱贫困。采用扶贫资金到户,从而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小额信贷,改变了单一的经营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贫困职工获得小额信贷,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贫困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 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农场所在地均处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简陋,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历年自然灾害、局部战争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农场经济发展。   (二) 贫困农场产业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支柱产业。"九五"期间17个边境贫困农场胶园面积约12.5万亩,产干胶近6000吨;茶园约5万亩,产干茶近8000吨;水果近4万亩,产水果近20000吨;咖啡0.75万亩,产咖啡约1300吨;甘蔗1万余亩,产甘蔗30000多吨;粮食播种3万多亩,产粮豆就10000余吨。以上产品5年中价格起伏较大,橡胶价高至16000元/吨,低到7100元/吨,且低价位期长;茶叶税赋重,占销售收入的31%;咖啡价格位高至25000元/吨,低到6000元/吨;水果效益受市场气候、交通条件制约较大。这些产业由于规模小,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繁,科技服务跟不上,产业化发展缓慢,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工业产品水泥、锰铁、发电,由于技术落后,物耗高,市场竞争力弱。为此,贫困农场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三) 贫困农场长期负债经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根据2000年的统计,17个贫困农场资产总额60482万元,负债总额47664万元,所有者权益12818万元。职均资产3.06万元,职均负债2.41万元,职均净资产0.65万元,职均国民生产总值0.81万元,由于贫困农场劳动生产率低下,长期亏损,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能力差。因此,贷款难、资金缺乏,严重制约贫困农场的经济发展。   (四) 社会配套改革滞后,贫困农场社会负担沉重。2000年底17个贫困农场总职工19749人,离退休人员11615人,占职工的58.8%,工资和费用支出3051万元(内医药费600万元),98年实行云南省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后,仍有较大的缺口需要企业负担。2000年17个贫困农场负担政法、学校、公安等社会性支出1008万元。各农场采取先保证离退休费用的基础上再发放在职职工工资的办法,故而累计欠发职工工资近3000万元。   (五) 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观念陈旧,改革步伐缓慢,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科技文化素质低,推广运用新技术慢,科技贡献率低;部份项目选择不准确,造成贫困农场又背上新的包袱。加重了贫困农场的负担。   四、"十五"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措施   (一)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   联系贫困农场的实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挥优良传统,搞好屯垦戍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贫困农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从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改组着手,对贫困农场进行战略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资产流动和重组,逐步合理调整资本结构;通过企业的内部改制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贫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由于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今后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仍要保持农业的主体地位。但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克服旧体制下国有投资一包到底的做法,积极引导职工多元投资,不断培养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骨干行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实现贫困企业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3.加强管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加强扶贫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严格项目审批制度,严把项目设计、可研、论证关;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制,对已批准立项的扶贫开发项目,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实施,不得转包或挪用项目资金;对扶贫资金的投资方向,要坚持以工代赈重点用于贫困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贴息贷款按小额信贷办法运作。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运行和发挥效益。其次,抓好学习邯钢经验,加强产品成本控制,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第三,层层落实当年的扶贫目标责任制,签订经济责任状,分解扭亏增盈指标,制定具体措施,按计划、分步骤,努力完成贫困农场的脱贫任务。   4.加速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摆脱贫困,归根到底要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提高劳动者素质,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加快贫困农场技术进步,企业要担当起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指导职工适用技术的重任,应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5.规范运作,全面推行"小额信贷"扶贫。通过近几年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扶贫适合边境贫困农场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运作比较繁琐,但能够保证扶贫项目的落实和本息的收回,而且有利于促进职工思想观念的改变,能够有效地增加职工收入,使职工尽快富裕起来。因此,我们要坚持从贫困农场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使其健康发展。   6.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扬老农垦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拼搏,克服困难,廉政勤政,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发展。 云南省农垦总局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