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我国农产品贸易阶段特征与今后发展态势

时间:2005-07-2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537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产品贸易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年)、持续增长阶段(1979-1993年)、波动徘徊阶段(1994-2001年)和稳定发展阶段(2002至今)。各不同阶段变化与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年)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近30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对我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对外贸易缺乏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更造成民生凋敝、社会动乱,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对外贸易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国民的基本温饱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农产品供应严重短缺,出口缺乏生产能力支撑。

这一时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一)规模小,增长慢。1953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多数年份在20亿美元左右徘徊,1978年也只有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仅为2.1亿美元。

(二)贸易伙伴不多,市场比较单一。意识形态之争超越了经济的互惠互利,贸易往来也分成东西方两大阵营。这一时期,与我国开展农产品贸易往来的60多个贸易伙伴主要是东欧、亚非拉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

(三)农业是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和顺差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之前,农产品出口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70%以上,我国对外贸易基本上就是农业对外贸易。农产品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各项改革迅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农业飞速发展,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特别是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迈上了8000亿斤的台阶,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84年之后,尽管农业发展曾一度徘徊,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持续增强,1993年粮食总产又跃上9000亿斤的新台阶,为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产品来源。同时,外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进行,外贸企业经营机制日益活化,推动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这一阶段农产品贸易额在我国商品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出口额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26%下降到1993年的14%,进口额由1980年的34%下降到1993年的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与工业发展比重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农业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这一时期的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是:

(一)规模持续扩大,增长比较稳定。1978年之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很快超过100亿美元,于1989年首次达到200亿美元,这一水平基本稳定至1993年。15年中,农产品贸易额有11年处于增长状态。

(二)出口稳定扩大,顺差明显增加。1979年农产品出口仅为76亿美元,1993年达到126亿美元,本期内平均出口额达到82亿美元左右。1984年之后,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年平均顺差约为8.7亿美元,1993年达到了41.7亿美元的最高水平。

(三)贸易伙伴增多,市场逐步多元化。与我国有农产品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60多个发展到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进出口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以社会主义阵营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为主,美国、日本、西欧、东南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成为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

(四)出口产品逐渐集中,比较优势开始显现。水产品、畜产品和园艺类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主打品种,三项合计占据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其中水产品呈快速增长态势,80年代初,其所占份额为6%,1985年以后快速上升,至1993年达到13%左右。园艺类产品在80年代初所占份额约为25%,其后稍有下降,到1993年仍保持在20%左右。畜产品由期初的25%,下降到1993年的15%。

三、波动徘徊阶段(1994-2001年)

这一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更加清晰,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并深入推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紧张进行,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局面逐步形成;农业发展进入了以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的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是:

(一)规模有所扩大,增长徘徊波动。1995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迈上了新的台阶,并连续四年保持同一水平。1998年之后有所下滑,直到2001年仍未恢复到1995年水平。

(二)出口基本稳定,进口波动较大。1994-2001年,我国农产品年出口额基本稳定在150-160亿美元的水平,年均159.5亿美元,年际间波动很小。进口则不稳定,表现为前期多后期少,进口额最多的1997年是最少的1999年的2.3倍。进口的波动直接造成了这一时期农产品进出口总规模的徘徊。进口的减少与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国内农产品总体供过于求的形势有直接关系。

(三)比重下降,顺差增加。这一时期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期初的10.9%下降到了期末的5.5%,下降了近一半,但农产品进出口顺差并未减少。与上一阶段相比,农产品年均顺差由8.7亿美元增至23.9亿美元。

(四)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产品更加明显。在出口方面,水果及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65%,其中水产品占25%,水果和蔬菜产品占23%,畜产品约占17%。进口方面,小麦进口逐年减少,大豆进口急剧增加,成为这一时期各方关注的焦点。

四、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贸易也随之迅速增长。2002年,农产品贸易额达到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2003年农产品贸易额增长到404亿美元,同比增长32%。2002年农产品贸易实现顺差57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从今后一个时期判断,在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将呈稳定发展态势:

(一)国际分工。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进出口总体考察,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将不可阻挡地继续增长。

(二)出口环境改善与贸易保护。随着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的深入,国际贸易环境将逐步有所改善,加之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逐渐提升,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农产品出口将会稳步增加。与此同时,广泛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不公平贸易也将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不会很快。据统计,仅2003年,我国农产品因进口国使用技术壁垒所造成的出口损失就达95亿美元之多,因此对农产品出口前景的期望不应过高。

(三)适当进口与发展国内生产。随着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农产品进口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我不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需缺口较大的产品来说,保持适量进口将是合理的选择。由于国际贸易的大国效应,我国不论从经济和政治上看,都不可能无节制地进口农产品。同时,需求增长也会刺激国内产业的发展,使逐步减少进口成为可能。

(四)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发展任务和目标的转变,农业对外贸易的功能和作用将会发生转变,即由调剂国内市场余缺和积累外汇转变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对农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深远的影响。客观地说,立足近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对久远的发展做出很准确的判断。我们既不能因前两年农产品贸易的可喜形势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今年有可能出现巨额逆差而盲目悲观。我们相信,通过政策调整和扎实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Back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