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21世纪初中国天然橡胶生产与消费趋势

时间:2002-07-16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4344

摘要:20世纪末中国橡胶种植总面积超过62万hm2,天然橡胶年产量49万t,天然橡胶消费量约100万t。预计21世纪初中国天然橡胶消费量将持续增长,至2010年时年消费量将达128~167万t,但同期的橡胶种植面积将有所减少。为了稳定和增加天然橡胶总产量,中国橡胶种植业正在进行调整;2030年中国天然橡胶年产量可望达到75万t。 本文是笔者应2001年IRRDB学术讨论会的要求而写撰写的。本文分析和介绍了中国天然橡胶生产、消费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以明确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方向,扩大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影响。 1、中国近年天然橡胶生产、消费、贸易的概况 1999年中国橡胶种植面积为62.3万hm2,天然橡胶总产量达到49万t,开割胶园橡胶平均单产为1.17t/ hm2(其中海南1.09t/ hm2,云南1.59t/ hm2,广东0.70t/ hm2,广西0.30t/ hm2,福建0.23t/ hm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天然橡胶消费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现仅次于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第2位天然橡胶消费大国。1998年中国天然橡胶消费量达到93万t,其中70%用于制造业,30%用于胶鞋、医用胶管、手套、避孕套等非轮胎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为40~50t,2000年进口量增至70万t以上[1]。 从生产和消费情况来看,中国的天然橡胶自给率约50%,既是世界上的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进口国之一。1996年7月17日中国政府代表秦华孙大使在第三次国际天然橡胶协定上签字,从此,中国成为世界天然橡胶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 2、21世纪初中国天然橡胶生产量预测 2.1 中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增长情况及影响因素 中国近20年来的天然橡胶年产量基本上呈上升走势(平均增长率为8.19%)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产量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综合分析总产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综合分析总产增长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植胶园面积的扩大。植胶面积从1979年的38.3万 hm2[2]增长至1999年的62.3 万hm2。二是一些良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如从80年代起,一些高产无性系如RRIM600等大面积投产;90年代初期和中期刺激割胶制度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等。90年代末期,天然橡胶产量增长减缓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场天然橡胶价格低迷的影响。 2.2 21世纪初中国天然橡胶生产量预测 下面分析影响中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依此预测21世纪中国天然橡胶生产量。 2.2.1 植胶面积 为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增强农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中国正在进行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中国有宜植胶地约为97.3万hm2。至1999年,已开发利用62.3万hm2,占64.7%,尚有35.3%的橡胶瓜菜果兼宜的土地资源待开发利用。但由于这些待开发的土地大部分将用于发展瓜菜果等新兴高效农业,所乘可用于植胶的将很少;同时,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为了重点发展瓜菜果等新兴高效农业,还将占用部分现有胶园。因此,中国的植胶面积将会有所调减。为了保障一定的天然橡胶生产总量,中国计划在21世纪初期仍保留约60万hm2的胶园。 2.2.2 新一代品种的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六七十年代的国外无性系如RRIM600、PR107、GT1等的种植面积约50万hm2,约占总种植面积的87%;其它国内外无性系约4.5万hm2,占7.8%;实生树3.0万hm2,占5%;国内新选育的高产高抗橡胶树无性系的比例不足1%[3]。实际上,这种老品种占优势的结构至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天然橡胶总产的增长。不过,老胶园目前将近更新,新一代良种的推广应用为期不远。目前国内已选育出一批比较适合中国植胶环境的新一代良种,这些良种的单产水平明显高于老品种,如热研7-33-97头12割年平均单产达1.98t/ hm2。新一代良种的推广应用,将是增加中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重要因素。估计使用新一代良种建立起来的更新胶园的单产可提高30%以上。 2.2.3 植胶环境进一步优化 中国天然橡胶种植业正在实施“西部转移战略”。在主要植胶区“西部转移”之后,植胶环境比较差的胶园面积比例增加。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植胶的环境明显优化。植胶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和产胶,从而增加天然橡胶总产。估计植胶环境优化为一措施可以增设单产约10%。 2.2.4 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1世纪初,与新品种和刺激采胶制度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可以在高产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增产,从而增加中国的天然橡胶总产量。估计新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可以使单产增加约10%。 综上所述,21世纪初期,尽管中国的植胶面积有所养活但天然橡胶年生产总量仍有可能继续增长。21世纪初期,单产有望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提高约50%或50%以上,也即提高到1.80t/ hm2或更高一些。因此,至2030年,中国天然橡胶年总产量可望达到75万t。 3、21世纪初中国天然橡胶需求量预测 中国21世纪初的天然橡胶需求量是一个比较难预测的数量。下面,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国21世纪的天然橡胶需求量进行分析。 3.1 模拟预测 20世纪末期21年(1979~1999)期间,中国天然橡胶消费量仅在1981年和1990年出现负增长,总的趋势呈直线上升(平均增长率为6.12%)。 通过统计软件SAS进行模拟分析,得回归方程Y=3.363X-6632.53[式中,Y为年天然胶消费量,X为年份(如1997);R=0.98024***]。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的2001——2005年及2010年的中国天然胶消费量如表1。 表1 模拟得到的21世纪初中国天然橡胶消费量 年份 消费量/万t 2001 98.05 2002 101.42 2003 104.78 2004 108.14 2005 111.51 2010 128.33 3.2 橡胶工业发展趋势预测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理事长黎扬善的预测,21世纪初,中国橡胶工业的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根据近几年来橡胶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工业的发展态势,预计在未来的5~10年间,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平均增长速度为5%~7%。计划于2005年生产轮胎1.25亿条(其中子午线轮胎0.50亿条),共消耗橡胶245万t[其中合成胶130万t(占53%),天然橡胶115万t(占47%)];2010年生产轮胎1.90亿条(其中子午线轮胎0.95亿条),共需消耗橡胶295万t [其中合成胶162万t(占55%),天然橡胶133万t(占45%)][4]。 如果轮胎生产所需的天然橡胶占天然橡胶总消费量的比例为75%,则我国天然橡胶总消费量2005年为143.8万t,2010年为166.3万t。 3.3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2种预测结果,得出未来天然橡胶的消费量是:2005年为111.5~143.8万t;2010年为128.3~166.3万t。后者考虑到近期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小汽车产业,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等因素,其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更大一些。 4、关于中国橡胶种植业和发展策略 为了稳定和增加天然橡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天然橡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正进行着天然橡胶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4.1 主要植胶区向西转移,进一步优化植胶环境 从种植区域布局来看,中国植胶业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中国的植胶区颁于海南、云南、广东、福建和广西等省(区)。由于东部风害较严重,加上寒害影响,制约了植胶产量增长和生产效益提高,因而陆续有部分植胶地改作他用,保持下来的植胶面积逐年减少。而西部风害少,某些地区的单产水平相对较高,天然橡胶产业的效益相对较好,因此生产单位和农户都积极发展橡胶种植业。从总的说来,形成了主要植胶区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植胶区向西部转移。东部植胶面积减少——福建省、广东省东部地区目前已基本上不再发展橡胶种植业,广东省西部植胶面积缩小,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仅有西部地区种胶;西部植胶面积增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和海南省的植胶总面积仍在增加。二是局部地区内的向西部转移。海南东部植胶面积逐年减少,主要植胶将由中部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是目前橡胶种植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4.2 改革经营管理体制,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正在着手进行天然橡胶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国有农场试行承包经营 农场负责新胶园的建立,之后由农场职工个人承包经营30年,投产后承包人向农场上缴20%~30%的产品。 4.2.2 扶助民营胶园的发展 主要是推广应用有关新技术,如刺激割胶技术等。 4.2.3 改革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体系 在海南垦区,计划建立大型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厂,负责若干农场的胶乳加工,以降低天然橡胶加工生产成本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4.3 发展天然橡胶科技,完善橡胶栽培技术 21世纪初,中国仍将继续发展天然橡胶科技事业,如选育和推广橡胶树新良种;完善与刺激割胶制度相配套的栽培技术以及橡胶树基因工程技术等,以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东. 2000年橡胶市场回顾及2001年走势分析. 中国橡胶,2001,17(5):24~26 2黄宗道. 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和科研现状及其发展动向. 热带作物研究,1981,1(5):1~6 3林位夫,周钟毓.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回顾和展望. 热带农业科学,1999(4):63~68 4黎扬善. 21世纪中国橡胶工业展望. 中国橡胶,1999(18):4~13. 文章来源:《热带农业科学》

责任编辑:中国农垦信息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