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农垦记忆:金江农场:那块让将军王震牵挂30年的试验田

时间:2009-09-04 作者: 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次数:6202

金江农场:那块让将军王震牵挂30年的试验田
1960年,王震第三次到金江农场同职工一起劳动

  图片虽不够清晰,但画面中,曾经威振四方的开国名将王震,拿起劳动工具种橡胶并开怀大笑的场景,不仅让人体会出王震当年的大将风度,还能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特殊年代的特殊使命和特殊事件中。

  资料显示,从1957年到1988年间,王震曾7次来到海南,其中有6次到了位于五指山南麓、响水河西岸、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金江农场。据历史资料记载,它们分别是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6年、1986年。

  “照片上这生动的一瞬,记录的是王震第三次到金江农场,与职工一起劳动的场景。”海南省农垦总局档案馆退休老馆长叶世道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王震将军那样情有独钟?那里有着怎样的事业和故事,让他那样牵挂,让他割舍不下?

  1957年第一次视察:

  开辟试验田

  1956年时,海南农垦有6个新成立的农场,即新星、新中、新进和金江、龙江、阳江,通称“三新”、“三江”。

  今年82岁的李万福,1956年到1970年,一直担任金江农场场长。他回忆说,1957年3月,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第一次到海南垦区检查工作。王震乘车从海口到三亚时,正好经过就在海榆中线路边的金江农场,便提出到农场看看。这一看,就结下了缘。

  当时,初建不久的金江农场机关还设在几间茅草房里。王震和大家讨论农场的开拓建设前景,研究橡胶的栽培技术和种植规划,并决定把金江农场作为自己的工作联系点。

  那一天,王震亲自来到三区15队,选择了一块既可避风、又相对肥沃的林地,决定采用扩大环山行、修筑保水、保土、保肥田埂的方法,建立33亩速生高产试验田。之后,他每次来到农场,都要到这块试验田看看,还参加施肥管理。试验田在一处高山的山脚下,地势不平,却修整得很规则。

  此后,王震经常到金江农场蹲点,还亲自和工人们一起投身到开垦胶园的会战。

  他带领大家开辟的试验田,长势很好,仅用了6年多就达到开割标准。试验田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当时也在海南各橡胶农场和农村社队推广。由于管理严格、科学,40多年来年均亩产干胶80.5公斤,达到了高产、稳产的效果。

  李万福说,深挖穴、压绿肥等经验,都是从金江农场总结出来并推广的。

  如今那些已有50年树龄的老胶树,仍然能生产胶水。在试验田边缘的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试验田的创立经过。

  王震在担任农垦部长期间,把大量心血倾注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垦区的开发建设上。为提高橡胶和热带作物的科技含量,1957年他决定成立热带作物研究院,并决定将院址选在海南的儋州。1958年,王震亲自参加建院劳动。为提高橡胶种管水平,王震选择海南农垦的“三新”、“三江”6个农场作为农垦部工作点。

   1959年第三次视察:

  送来良种鸡蛋、花生种子

  1959年,王震主持召开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农垦工作会议,特意把会址选在金江农场。

  这一次,他风尘仆仆来到金江农场,当看到工人因自然灾害忍受饥饿仍坚持开荒种胶时,他的眼睛湿润了。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仅要种好橡胶,还要把职工生活搞好,要种好菜、养好猪,还要养鸡、养牛,建好房子,办好医院。”

  当他看到一户农民在自家门口种菜时,马上回头叫来场长说:人家都能种好菜,农场为什么就不能种?在王震精心安排下,从北大荒运来了良种鸡蛋,从上海调来4台鸡蛋电孵化器,又从河南调来一批花生种子。农场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1961年饲养4万多只鸡,产猪肉2万多斤,种下的花生也收获了8万多斤。

  王震在金江农场的日子里,不仅足迹遍及农场的主要林段,离开农场后,对这里的建设和职工的生活也十分关心。他先后给农场干部职工写了10多封信,其中1960年1月17日他写给场长李万福并农场党委的信中,特别叮嘱“群众干劲越大,领导上越要关心群众的集体生活,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春节时要休息二三天,使全体职工欢度春节。”

  在王震将军的直接关怀下,金江农场职工用辛勤的劳动,开垦出8万亩土地,种植大片高产胶园,文化和社会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1960年第四次视察:

  与工人一起垒梯田

  1960年9月的一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但王震身上穿着风衣,照样来到林段和工人一起搬石头、垒梯田。工人们看到年过半百的老部长干得汗流浃背,有些心疼,便搬来一张藤椅,请他坐下休息会儿再干。但王震摆摆手说:“我难得到这里劳动一次,还是让我多干一会吧!”

  李万福回忆道,还有一次,在上山的路上遇到一条河。大家建议绕过去,但王震说:趟过去嘛!说着,自己带头脱掉鞋子,趟水过河。

  1986年第六次视察:

  为胶树锄草、施肥

  1986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王震,在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陪同下来海南,又到了金江农场——这是他第六次来,也是最后一次来金江了。

  此时,昔日的荒山野岭,已被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取代;过去的茅屋瓦舍,已变成崭新的楼房。王震心情很好,情绪高涨地提出要去试验田看看。

  当时在试验田旁,农场干部周廷辰拿出一张他保存了二十多年的照片,相片上清晰地展现着王震1960年代挥锄劳动的情景。王震看了照片,深情地抚摸自己培育的胶树,对旁边的农场干部说:“过去这里是荒山野岭,现在已是橡胶和热带经济作物满园,高楼林立,真是旧貌换新颜呵!”

  时任农场宣传科科长的张国平回忆说,将军是早晨9点多到农场的,首先就去了橡胶林。他记忆最深的是,在试验田的林段,将军抚摸着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橡胶树,感慨万千。当他见到挂在树上的胶杯盛满雪白的胶乳时,突然来了兴致,把胶杯高高举起,连声说道:“干杯!干杯!”他自己哈哈大笑起来,逗得周围的人也一边笑着,一边鼓掌。

  负责这片胶林管理和割胶的女胶工马美芬,为将军演示了割胶技术。她告诉王震,虽经多次遭受台风袭击,但在她们精心管理下,这里一直是高产林段,每亩可年产干胶80多公斤。王震听后兴奋地说:“感谢大家创造的好成绩。感谢胶工,你们辛苦了!”接着,将军拿起锄头,开始给胶树锄草、施肥。

  今年69岁的马美芬,退休后住在海口的女儿家里。她回忆说,由于自己割胶技术过硬,她和胶工林良玉在1970年被农场安排管理试验田。她们知道自己管理的是王震将军的试验田,所以感到无比自豪,也格外用心卖力。她还记得试验田第二排的第二株橡胶树,就是王震将军亲自种植的。每次割那株胶树,都有些别样的心情。

  1986年那次为将军演示割胶时,她的心情非常高兴,也有些紧张。正由于紧张,她没有说太多话,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悔。

  “这片胶林毕竟有特殊的意义啊!要技术好的人才能管理这片胶林。”至今说起能为将军管理胶林,她仍然是一脸幸福。后来听说有人建议把这些胶林更新掉,她心里曾感到失落和惋惜。但场长陈锡福坚决不允许,于是这片老胶林保留至今。

  1987年8月,王震橡胶试验田纪念碑在金江农场15队胶林落成。这块纪念碑和这片试验田,不仅仅记录着将军对金江农场的牵挂和关心,更承载着共和国开国将军王震,对国家橡胶事业发展以及对共和国农垦事业的绵绵情怀。

  1988年:未到金江心系金江

  1988年底,已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最后一次来到海南。在参加“两院”迁所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后,他到了三亚,但心头仍然惦记着金江农场。这一次他虽然没有亲自下金江农场,但派秘书专程赶到金江,转达他的慰问,并把场长陈锡福、党委副书记许崇声接到三亚,询问农场情况,鼓励他们搞好生产。

  现已退休的陈锡福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王震对农垦橡胶事业的感情,让他们深受感动。当听说农场周边一些胶树被不法分子盗割时,80多岁的将军气愤得站了起来,大声呵斥道:太不象话,一定要狠狠打击!

  2008年4月,在金江农场举办的王震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王震的后人王兵、王军、王之等,携家属来到金江农场,寻访父亲当年“六下农场”的足迹。他们在父亲的试验田边留影纪念,拿起扁担簸箕,为试验田橡胶树培土施肥,并捐款10万元作为金江农场学生奖学金。

  “将军对金江农场的特殊情缘,是农场的宝贵财富。”老场长陈锡福说。

  王震六下金江农场的往事,一直激励着农场干部群众更加努力地工作,成为农场引为自豪的光荣场史。(本报保城9月2日电 )(南海网-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