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转型”记
时间:2013-05-27
作者: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次数:5058
传统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创业和创新成为城市精神——
近几年,纺织服装外需市场急剧萎缩,但弹丸之地的共青城不仅乘势集中了江西省70%以上的纺织服装品牌,大部分企业还都“活得不错”。在他们看来,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精神,传统制造业依然可以做得充满朝气。而在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后来又被共青城成功地运用到新兴产业的培育之中。
墙上的时针无声地走向正午12点。鸭鸭集团在江西九江共青城工业园区的羽绒服生产车间内,一些工人开始陆续离开生产线前往食堂,而更多的工人则依然专注于手边的缝纫机。
“最近的订单很多,我们得抓紧时间赶活。”说这话的时候,坐在门口记录考勤的生产巡视员老王头刚从车间一圈走下来。车间太大,初夏的天气又有些热,老王头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一层薄薄的细汗。
离车间不远处,是鸭鸭集团的产品展示厅,各种羽绒服装和床上羽绒制品,色彩绚丽,款式各异。工作人员说,这里展示的是他们对各种流行元素的“主张”,而鸭鸭集团办公楼配楼上硕大的“电子商务大楼”招牌,则代表了他们在商业模式上的“与时俱进”。
鸭鸭集团是共青城土生土长的“老字号”。这家有着近40年羽绒产品生产历史的企业,承载了太多共青城人关于创业奋斗的记忆和梦想。在共青城,老人们大多都能说上一两段鸭鸭集团的小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鸭鸭集团如日中天,市场份额连续多年雄踞国内同行第一,但这种“骄傲”在10年前一落千丈,彼时的鸭鸭集团不仅市场份额滑落至同行第14位,资产负债率也攀升至500%。不过,10年后的今天,鸭鸭集团重新找回昔日荣光,每年出货量超过千万件(套),市场占有率也重回前二。
鸭鸭集团的再次腾飞,正是共青城不断探索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写照。
因为工作关系,也因为共青城人对鸭鸭集团的特殊情感,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书记李晓刚曾不止一次来到鸭鸭集团。“2002年我刚到共青城工作时,正值共青城地方债务顶峰,按户籍人口算,人均负债5万元。鸭鸭集团这些龙头企业也是举步维艰。”李晓刚说:“当时我们就和企业一起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走出困境。”
10年间,鸭鸭集团主要做了3件事:
一是重新强调按市场需求“出牌”。产品由原先的“保暖路线”升级为“保暖+时尚”路线,男、女羽绒服产品的比例也由最初的7∶3逐步调整到现在的3∶7,并适时扩大产品门类,进军床上羽绒制品市场。
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整合市场资源。针对企业设计人才不足、设计风格陈旧的现实,通过购买时尚界“大腕”设计版权的形式,借用“外脑”提升“内功”,抢占时尚潮流制高点。
三是在潜心自主创新同时,对企业管理进行变革。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个故事——早些年,鸭鸭集团在全国发展起2000多个销售网点,规模堪称业内第一。但由于销售人员和经销商只能拿到死工资,这种渠道“优势”最终变成了尾大不掉的劣势。
不仅挤占货款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销售人员甚至在货品售出后,采用“调包”的方式,从市场收购一些假冒货品打包装箱,退回总部骗取货款。为此,鸭鸭集团在重新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开始采取“企业拿小头,销售商拿大头”、上不封顶的销售绩效管理,此举大大激发了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销售人员和经销商的年收入也因此跃上百万元级。
“‘三子’落下,满盘皆活。”李晓刚这样评价鸭鸭集团这一被业内视为奇迹的“起死回生”:“很多人都把纺织服装看作是传统制造产业,是夕阳产业。但在我们看来,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精神,传统制造业依然可以做得充满朝气。”
这几年,纺织服装外需市场急剧萎缩,但共青城这个辖区面积只有30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仅乘势集中了江西省70%以上的纺织服装品牌,大部分企业还都“活得不错”。
锦兴纺织是共青城的另一家领军企业。近年来他们只专注于干一件事情,那就是上游的纱线生产。产品虽单一,但在国际市场却供不应求,用锦兴纺织董事长熊贻祝的话说,他们接订单接得手都“有点发软”。阿玛尼等国际高端服装品牌的面料,很大一部分采用的就是锦兴纺织生产的纱线。熊贻祝说,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法宝”,一是技术领先。锦兴纺织采用卡摩纺工艺生产的纱线,线支可达380支以上,并且不起卷、无接头、耐摩擦,比传统工艺要高出好几个档次;二是自动化程度高。在锦兴纺织偌大的厂房内,但见纺机穿梭,不见工人身影。由于全部采用机器自动化生产,锦兴纺织年产纱线近20万锭,用工也就100来人,比一般纺纱企业节约用工90%以上,极大地降低了用工成本。
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让共青城收获了喜悦,从中获得的经验又被共青城成功地运用到新兴产业的培育之中。
2010年以前,手机产业在共青城还是一片空白。但短短几年间,共青城已集聚了40多家手机制造企业,每年贡献税收上亿元,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曾亲历当时招商工作的共青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浔说:“我们的策略是变招企业为招产业,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一起谈。第1年就谈下赛龙等6家企业,由于相互配套,这些企业不到2个月就实现投产。”如今,共青城的赛龙科技已经成为摩托罗拉在全球的三大生产基地之一。而随着投资中通金域云计算中心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展示馆与试验基地以及寓意当年98名上海知青拓荒而兴建的“上海城”总部基地等项目的落地,共青城正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交通和生态优势,发力于大数据、大旅游、总部基地等新兴业态,目标直指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数据中心和鄱阳湖生态旅游集散中心。
传统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让共青城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行走在这座充满江南风情的小城,当年还是小学教师的共青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刘照龙时常感慨:“2002年共青城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曾连续9个月发不出工资。如今,共青城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1万元,这些指标全部排名全省第一。”而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共青城市委、市政府的办公楼依旧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那座小楼。对此,共青城上上下下更多的反应是——“社会民生、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
共青城,正奔跑在新的追梦途中。
责任编辑:姚远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