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病虫害防治 | 红火蚁

时间:2018-01-22 作者: 来源:荔枝龙眼产业资源平台 点击次数:10064

红火蚁

  红火蚁属于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火蚁属,又名入侵红火蚁,是杂食性土栖蚁类。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1930年以来已入侵美国和波多黎各,2001年入侵新西兰和澳大利亚,2004年入侵我国台湾,我国大陆于2005年首次报道红火蚁入侵。目前已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海南、四川、云南、湖南、重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发现红火蚁危害。常见于果园、树一林、绿化带和草坪等地。近年来在不少荔枝园和龙眼园已有发生,且迅速蔓延,对果园管理人员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形态特征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社会性昆虫,有多个品级,包括雌蚁、雄蚁和不具生殖能力的工蚁。工蚁又可分为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等多型。

  蚁后和有翅雌蚁:有翅雌蚁体长8-10mm,头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明显隆起;蚁后腹部较有翅雌蚁膨大,无翅,其他方面两者相似。蚁后平均寿命为6-7年。  

  有翅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明显隆起。有翅雄蚁婚飞即死,所以巢中一般不存在无翅雄蚁。

  工蚁:

  实际上就是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的雌蚁,按体型大小分为小型工蚁、中型工蚁和大型工蚁,外形基本相似。

  工蚁负责搜寻和收集食物,喂食、照顾幼虫及蚁后,防卫巢穴,将蚁后搬离危险处等工作。任务的分工导致工蚁体型大小的多样性,体型最小的仅2mm,最大的可以达9mm。

  工蚁体色棕红至棕褐,略有光泽,不同体型工蚁体色略有差异。工蚁头部略呈方形,复眼细小,由数十个小眼组成,黑色。触角共10节,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胸腹连接处有两个腹柄节,第一节结呈扁锥状,第二节结呈圆锥状。前胸背板前端隆起,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明显。腹部卵圆形,未端有鳌刺伸出。

  工蚁寿命为1-6个月,一般体型越大,发育所需时间越长,寿命也越长。小工蚁寿命一般为30-60d、中等工蚁和大工蚁为60-90d,最长可达180d。工蚁会用上颗咬住被攻击者,腹部从腹柄处弯曲呈C形将毒液注入对方,这也是直观辨别红火蚁的方法。

  :卵圆形,直径为0. 23-0. 30mm,乳自色。一般卵期7-14d。

  幼虫:共4龄,各龄均乳自色,长度为0.27-1.20mm,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四龄幼虫4-Smm。一至二龄幼虫体表较光滑,三至四龄幼虫体表被有短毛,四龄幼虫上领骨化较深,略呈褐色。幼虫总历期一般6-15d。

  :裸蛹,乳自色,工蚁蛹体长0.7-0.8mm,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mm,角虫角、足均外露。历期为9-15d。 

  危害症状

  (1)威胁人体健康红火蚁又被称为“毒蚁”“杀人蚁”,因其毒液毒性较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危及体质过敏者的生命。红火蚁叮蚕时先用上颗夹住人的皮肤表层,以此为中心用尾针连续多次地叮蚕。其毒液随着每次叮蚕注入皮肤,引起的症状包括皮肤殷红,起水疤,脸、眼睛和喉咙肿胀,呼吸急促、丧失知觉,在较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死亡。荔枝园内大量入侵的红火蚁常常会叮咬果农,给其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2)破坏生态平衡和降低生物多样性红火蚁不仅攻击人类,还攻击果园内的其他生物,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导致果园内天敌的数量急剧减少,常会造成某类害虫的大量爆发,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3)危害农业生产红火蚁侵害荔枝园或龙眼园,在田间建巢形成的巨大土(蚁)丘,给耕作、除草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同时也可破坏灌溉系统,妨碍农民工作,直接影响正常生产。

  生活习性

  红火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过群居地栖生活,食性杂,因而能利用多样的食物资源。

  蚁巢:红火蚁筑巢趋向于靠近水源、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带。成熟蚁巢高10-30cm,直径30-50cm,具多孔蜂巢结构,隧道深达地面60cm以下,并布有多条觅食蚁道,可供蚁群活动、搬运与分食,甚至作为避难逃生通道。蚁道在蚁丘的出口通常是封闭的。

  婚飞及扩散:红火蚁的入侵和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包括生殖蚁婚飞和随洪水流动扩散,其中以生殖蚁的婚飞扩散较为普遍。成熟蚁巢一年四季都可产生有翅生殖蚁,只要土壤相对湿度不低于80%就可以婚飞,一般在春末或夏初雨后1一2d,气温高于24℃,天气晴朗且有微风情况下为婚飞高峰期。婚飞前工蚁在蚁丘表面打开许多通到蚁巢内部的婚飞孔让雌蚁和雄蚁出巢,婚配大概发生在90-300m的高空,交尾后雄蚁的精囊留在雌蚁体内供雌蚁使用终身,雌蚁寻找潮湿的地方降落脱翅后筑新巢开始产卵成为蚁后,而雄蚁则很快死亡。红火蚁的人为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草皮等植物产品的转运。

觅食行为:红火蚁主要靠捕杀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小个体脊椎动物,腐食死亡的动物,同时也喜好蚜虫和介壳虫的蜜露。此外,还会收集花粉和植物分泌物等物质,属杂食性害虫。红火蚁的觅食主体是虫龄较老的工蚁,称觅食蚁。觅食行为最为活跃的温度为21-35℃。在蚁巢主体旁有许多觅食蚁道,以蚁巢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最长可超过l10m。当觅食蚁发现食物后会返回蚁巢,沿途留下示踪信息素,形成食物到觅食蚁道的路线,其他觅食蚁会追踪信息素,找到食物。红火蚁在气温高于21℃时,觅食活动较频繁;自天气温超过32℃时,则倾向于早晚觅食。

  清洁行为:包括自我清洁和相互清洁,能将病原菌从表皮移到位于下唇和前胃之间的口下囊中,随后排出体外,因此不易造成病原传播。清洁行为除了可以清理虫体表面垃圾外,还有其他功能,如求爱、唤醒、传播气味或作为特定信号等。

  搬尸行为:红火蚁死亡1h后尸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将引起同伴清理其尸体。

  分工:蚁后专司产卵,每日可产卵1500-5000粒;工蚁负责蚁巢的修建、搜寻食物、喂食、照顾幼虫及蚁后,以及防卫巢穴、抵抗入侵者,将蚁后搬离危险处等工作。

  防止方法

  (1)加强检疫和例行监测:对从疫区运输来的苗木等应加强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清除,严格控制容易携带红火蚁的媒介物体从疫区带入其他地区。此外,对疫区红火蚁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可利用诱饵法(火腿肠),对红火蚁的发生动态进行例行监测。对未发生地区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及时上报扑杀。

  (2)物理防治:

  ①沸水处理。向蚁巢内直接灌入沸水,每隔5-10d灌1次,连续3-4次,防除效果近60%,处理区域很容易再发生。

  ②水淹。挖掘整个蚁丘并放入水中浸泡24h以上将红火蚁淹死。物理处理方法适用性不强,而且耗费人工较多。

  (3)生物防治:红火蚁的天敌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天敌主要是指生殖蚁的捕食者,如鸟类、青蛙、蜻蜓、蜘蛛等。我国发现蜻蜓一一黄蜓在红火蚁婚飞时,聚集于蚁巢上方捕食婚飞的有翅蚁。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寄生蚤蝇、寄生蚁、寄生蜂、捻翅目昆虫和蜻类等。病原微生物有小芽抱真菌和白僵菌等,小芽抱菌是一种能感染多种火蚁的微抱子虫,能引起蚁后体重下降,产卵量减少。生物防治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法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4)药剂防治:

  ①粉剂触杀。0.2%苟虫威杀蚁粉剂15-20g制剂/巢,或0.1%高效氯氰菊酷杀虫粉剂15-20g制剂/巢,用其一部分在蚁巢四周撒一圈,然后铲松整个蚁丘表层使红火蚁涌出,并迅速将剩下的药剂均匀撒施于红火蚁身上。

  ②灌巢灭杀。可用40%毒死蝉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酷乳油等触杀性较好的药剂配成1000-1500倍水溶液往蚁巢内灌入,操作时先用钢钎向蚁巢内部插入,形成3-5个孔洞,深度50-80cm,以破坏蚁巢内部的防水结构,此法防控效果好,但工作量较大,可在蚁巢数量较少时使用。

  ③毒饵诱杀。可用1%氟虫胺杀蚁饵剂15-20g制剂/巢、0.73 %氟蚁踪杀蚁饵剂15-20g制剂/巢、0.045%苟虫威杀蚁饵剂4-6g制剂/巢或0.015%多杀霉素杀蚁饵剂,绕蚁巢边缘一周均匀撒施。

责任编辑:王燕春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