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病虫害防治 | 白粉虱

时间:2017-11-21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9630

  白粉虱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又名小白蛾子。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范围十分广泛,寄主植物包括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112科653种植物。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 ~ 1.5mm,淡黄色,雌虫个体大于雄虫。雌雄均有翅,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产卵器为针状。

  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若虫

  一龄若虫体长约0.29mm, 长椭圆形, 二龄约0.37mm, 三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四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 ~ 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危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危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产品失去商品价值。

  生活习性

  在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危害。成虫有趋嫩性。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危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在北方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世代重叠严重。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越冬虫态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繁殖适温18 ~ 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若虫期共3龄。各虫态的发育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温室向外扩散,在田间点片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结合修剪整枝,摘除老叶、病叶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虫源。

  物理防治

  利用白粉虱强烈的趋黄习性,在发生初期,将黄板涂机油挂于植株行间,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白粉虱的天敌有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可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来防治白粉虱。

  药剂防治

  应在虫口密度较低时早期施用,可选用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 ~ 1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性粉1 500 ~ 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 ~ 2 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 ~ 3 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1 000 ~ 1 500倍液,每隔5 ~ 7d喷1次,连续喷2 ~ 3次。 来源:陈炳旭主编《荔枝龙眼害虫识别及防治图册》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