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坚定信心 开拓进取 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时间:2002-04-09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7348

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区15个地方国有贫困牧场于1992年被纳入全国边境农垦扶贫开发计划,近十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干部职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努力工作,贫困牧场的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牧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区国有牧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理顺扶贫开发思路,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尽快使我区地方国有牧场摆脱贫困状况。   一、贫困牧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   1992年以来,我区纳入国家扶持计划的15个贫困牧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贫困牧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重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   我区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964万元,其中国家贴息贷款9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960万元,配套资金994万元,集中对贫困牧场进行以水土开发为主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进行了二、三产业的建设。   突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0年底,累计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为206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9.8 %,其中种植业投资703万元,养殖业投资1331 万元,累计开垦荒地4万亩,新增耕地3.94万亩,共修建排灌渠道782 公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约4万亩,造林4.6万亩,改良草场11.2万亩。提高了贫困牧场的脱贫能力和机械化程度,大大改善了贫困牧场的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注重二、三产业的投入。贫困牧场大都地处自然环境恶劣,远离市场的山区,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制约牧场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本着"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收期短"的原则,有选择地立项17个,投入资金895万元,占总投资约30%,累计新增产值1020万元,新增利润102万元,已成为贫困牧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项目还成为贫困牧场新的支柱产业。   (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牧场经济明显好转   主要产品产量有较大增长,对农牧业的重点投入带来了较高的产出。与1990年相比,15个贫困牧场粮食总产增长95%,棉花总产增长2倍多,油料总产增长37%,糖料总产增长53%,牲畜年末存栏、牛奶、肉类、水果等生产总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主要经济指标有明显提高,2000年,15个贫困牧场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586万元,比1990年的2759万元增长66.2%,平均年递增5.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2万元,比1990年的2308万元增长50%,平均递增4.14%;第二产业增加值486万元,比1990年的134.3万元增长约2.6倍,平均年递增13.7%;第三产业增加值638万元,比1990年的149.17万元增长3.3倍,平均年递增15.6%。   (三)职工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牧场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促进了贫困牧场各种生活设施的建设,初步改变了牧场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牧民的生活质量。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贫困牧场的人均收入为1250元,比1990年的225.4元增长了4.5倍。贫困牧场的交通、通讯、教育、卫生、饮水、住房等方面的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牧场长期存在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状况初步得到了缓解。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牧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牧场,落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只有使他们彻底摆脱这种落后传统的思想,才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大力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使广大职工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加大对牧民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富民政策力度。采取异地搬迁、插花安置等牧民定居方式,使他们走出大山,定居平原,接触外界新鲜事物,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克服无所作为,等、靠、要,随遇而安的传统陋习,树立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精神。   (二)深化改革,转换体制,减轻农牧民负担   除实行草场、土地有偿承包,牲畜折价归户,推行两费自理和四到户制度,继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外,本着精兵简政,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组建牧场机关管理机构,扭转机关内部人员人浮于事,管理混乱的局面。如前山牧场由原来的6个科室精减到3个,精减管理人员19人,充实到场办企业或到生产第一线,每年节约开支10余万元。民丰安迪尔牧场以管理乡镇的办法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精减一批闲散人员,并只对牧民收取5%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用,减轻牧民负担达66%。其中安迪尔牧场和巩乃斯沟牧场经改制后最终并入临近的乡镇,一方面解决了牧场办社会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转变了牧场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牢固树立畜牧业的基础地位。畜牧业是牧场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从发展畜牧业出发,以改善畜牧业的生产条件入手,充分重视品种改良,防疫检疫,暖圈建设和草场改良等,不断增强牧业的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牲畜的商品率和存栏头数,使畜牧业向"两高一优"转化。   以种促养,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保障牲畜冬春两季有充足的饲草、饲料,每年都安排约1万亩的土地开发或草场改良项目,种草种料。   积极发展二三产业,走多业兴场之路。投资210万元兴建的四个育肥场,既缓解了秋季牧场牲畜出栏难的问题,又给牧场增添了效益。阿克塔拉牧场投资130万元,对原来的煤矿进行改建、扩建,1997年竣工,年产值达168万元,实现利润21.6万元。乌苏巴音沟牧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繁荣牧区经济,1998年分别投资50万元开办了旅游公司和20万元建立了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顾客络绎不绝。   (四)强化牧场领导班子建设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的班子"。在扶贫开发中,注重了领导班子的建设。目前,牧场大都是年富力强,有献身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干部担任一把手,他们熟知中央和自治区的扶贫开发政策,懂经营,会管理,成为牧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班子的建设中,首先稳定牧场的领导班子,避免了牧场班子轮番频繁调换。其次定期培训,注重提高领导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八五"期间曾对牧场的领导进行了轮番培训,1997年、1998年又与新疆农业大学联合对15个贫困牧场的党政民汉两个一把手进行了培训,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贫困农场领导培训班,同时组织他们到发展较快的牧场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五)加强资金和项目的管理   通过项目的建设注入扶贫开发资金,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走扩大内涵式发展之路。只有扶贫开发项目发挥效益,牧场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否则就会成为负担。针对牧场管理粗放的特点,对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的落实及项目的建设和后期管理都做了严格的要求。项目在立项申报时,必须具有属地畜牧部门、财政部门的评估意见书,涉及贴息贷款的项目还必须具有属地农业银行的评估意见书,才给予立项考虑。资金的拨付与项目的施工进度相挂钩,施工完毕,资金拨付完毕,项目在施工前要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未按照计划施工,不予拨付资金。为保证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促进项目发挥预期的效益,对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经营管理进行跟踪调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为保证国家扶贫资金正确合理地运用,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个贫困牧场扶贫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办法》。   (六)实施科技扶贫   每年都利用牧民农闲时间举行"科技之夏"、"科技之冬"活动,普及农牧业实用技术,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组成科技队伍送知识下乡,制定简便易携带的小册子,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牧民,力争使每户贫困牧民掌握1-2门农牧业技术。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来看,挑选的15个贫困牧场基本条件都是较好的,发展前景也较乐观,可是有的牧场现在还未实现基本脱贫,即使已经脱贫的牧场一遇自然灾害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极易返贫,同时我区还有40多个贫困牧场未能纳入扶贫计划,牧场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导致牧场草畜矛盾、人地矛盾、产销矛盾突出   一是草畜矛盾。贫困牧场都处在边远的山区,干旱缺水,虽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但均为荒漠和半荒漠草场,加上草场资源没有被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退化严重,载畜量降低,不能满足牲畜日益增长的需要,四季草场不平衡,牲畜因缺草冬天消瘦,春天死亡,遭遇自然灾害,损失更为严重。二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多耕地少,口粮不能自给。15个牧场拥有耕地面积13.97万亩,人均3亩地,克州地区两个贫困牧场人均还不到1亩地,自治区提出依靠"大农业脱贫、依靠大农业致富"的扶贫政策,我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垦荒地,但是因地理气候等原因,种植农作物产量低、质量差,开发的土地大部分种植饲草饲料,牧民的口粮一直不能自给。三是产销矛盾。牧场远离市场,牧民几乎是与世隔绝,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物资运距长,成本高,商品经济不发达,农畜产品流通不畅,销售困难。   (二)牧场高负债经营   新疆地方国营牧场是由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国有牧场,1980年转为地方国有牧场的原公私合营牧场以及1985年自治区商业部门移交给畜牧部门的原商办牧场三部分组成,建场初期,国家投入就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尤其是原公私合营牧场和原商办牧场在80年代移交时生产设施十分简陋也不配套,生活用公共设施几乎没有。国家对全部牧场的投资逐年减少,为满足基本生产的需要,企业只好负债经营,积年累月,无力偿还贷款,债台高筑。   (三)社会负担沉重,牧场举步维艰   牧场不仅承担着在艰苦条件下发展生产的任务,同时充当部分政府角色,管理牧场的社会事务。因社政经费拨入不足,文教、卫生、司法、社会治安等各项事务都需牧场补贴。   (四)基础设施落后,需进一步改善   牧场都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带,生产生活设施极易被破坏。如哈密地区的两个牧场"十年九灾"。克州地区的两个牧场几乎每年都要不同程度遭受洪涝、泥石流的袭击,皮山牧场1998年连续两次发生地震,损失严重,2000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哈密地区和巴州和静县的牧场都遭受了严重的雪灾。牧场的基础设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改观。目前,还有10万亩低产田需要改造,450 公里的防渗渠需要修建,3个牧场没有通电话,53个生产队没有通电话,35个生产队没有通电,有4.5万平方米的危房需要修建,约有4500 人仍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水,仅阿克塔拉牧场全场有2234人全部饮用涝坝水。   (五)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   因长期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很难受到正规教育,牧民中间存在文盲半文盲。牧场条件艰苦。地理环境恶劣,科技人员流失殆尽,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贫困牧场去工作,科技队伍逐年萎缩,科技力量薄弱,牧场管理粗放不科学,一些农牧业实用技术很难推广,开展科技扶贫难度大。   (六)管理体制不顺   畜牧部门对牧场实行业务管理,政府部门对牧场行使行政管理,双层领导一方面导致了牧场主体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清晰,责权利不分,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地方政府把牧场纳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通盘考虑,牧场在贯彻执行政策时,不能够与乡镇享受同等的待遇,如在自治区的防病改水,扶贫救灾资金的分配和参加社会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都可略见一斑。   四、坚定信心,开拓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贫困牧场的具体实际,坚持农垦十年来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抓住西部开发机遇、努力增加投入,改善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发展第一产业,适当调整二、三产业,依托贫困牧场的资源优势和边缘优势,努力推行产业化的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牧场管理,不断巩固扩大扶贫开发的成果,使牧场有较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牧场在正常年景下能稳定盈利,全部牧场都要达到脱贫标准,做到公共和生活设施有明显改善,职工生活进一步提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30元。 我区贫困牧场扶贫开发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贫困牧场改革   一是切实做好牧场的土地、草场承包期延长工作,加大"两费自理、四到户"工作的力度,彻底解决职工欠款和牧场为职工垫支问题,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把职工家庭逐步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主体。完善牧场的服务功能,加强牧场服务体系建设,并正确处理牧场与职工的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职工的收入。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牧场的所有制结构,搞好场办企业。根据场办企业规模大都较小的特征,诸如作坊式的饲料加工厂、轧花厂、榨油厂、皮革加工厂等,以产权改革为重点,采取出售的方式转嫁给职工,将国有资金从牧场中退出来,放开搞活。对有市场,效益好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办企业,可采取国家投资和职工入股的方式,继续注入资金,进行扩建或改建,扩大企业的规模,加快企业的建设。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集体、个体、私营和混合经济发展   (二)抓住西部开发的历史性机遇,调整产业结构   "十五"期间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通过发展畜牧业来调整农业结构的契机,贫困牧场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仍然保持农牧业的主体和优势地位。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适应市场需求,宜农则农,宜牧则牧,重点发展畜牧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粮食的播种面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同时根据牧场实际,摒弃单一经营的传统做法,围绕贫困牧场第一产业的优势和特点适当发展第二、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目前76%、11%,13%优化到65%、15%、20%。   (三)继续加强牧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牧场的生产生活环境   前几年的扶贫开发对加强贫困牧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国家投入不足,社会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农业基础建设还很薄弱,"十五"时期对边境贫困牧场的扶贫重点仍放在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是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是水利设施和排灌渠道的配套,土地的平整、改良和地力的培肥。二是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加强草场改良和建设,增加单位面积上的载畜量。三是适应新技术推广和发展高产、优质、低耗农业的需要,补充、配套部分新的农牧业机具。四是在农牧业综合开发的同时,努力做好牧民定居工作,采取异地搬迁、插花安置等办法将牧民定居下来。   (四)积极推进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组织边境贫困牧场的领导到兄弟垦区进行考察学习,吸收兄弟垦区先进的管理经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种植业上着力推广秸秆还田,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粮草轮作等。养殖业上推广冷冻精液配种,牛羊舍饲育肥,当年羔羊育肥,秸秆氨化,配合饲料,草原综合改良等。三是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主要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会参观和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同时积极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单位联系,组织对贫困牧场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帮助牧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牧场建立一支农牧业科技队伍和完善的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五)逐步剥离贫困牧场办社会的负担   认真做好职工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加大与地方的协调力度,争取与地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同步进行。企业办社会,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从牧场中分离出来,可采取资产划转的方式交给地方政府,所需要的费用先由企业和政府协商解决,然后过渡到由政府完全承担。不能剥离的,采取新老职工不同政策,通过买断工龄、牲畜折价归户,解除部分职工与企业的关系,通过实行以土地、草场、牲畜养老的办法减轻企业负担。 新疆畜牧厅国营牧场管理局   

责任编辑:xiong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