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垦经济 > 现代农业

倒伏小麦促恢复减损失技术意见

时间:2024-05-20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点击次数:5630

农谚讲,小满小满,籽粒渐满。“小满”将至,黄淮海主产区冬小麦大多处于灌浆期至成熟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小麦苗情普遍较好,穗数充足,奠定了丰产丰收的基础。但由于今年小麦群体普遍较大,部分地区春季施肥偏早,加之降水充足,小麦基部节间过长,根系偏少、下扎较浅,又遇上近期大风天气,部分麦田出现倒伏。小麦倒伏后,功能叶相互重叠,光合积累减少,一般减产10%—30 %,且倒伏时期越早,对产量的影响越大。各地要积极科学应对,促进倒伏小麦恢复生长,减轻产量损失,做好适时收获,全力夺取夏粮丰收。

(一)水分调控防倒伏。小麦后期如土壤墒情适宜不必浇水,墒情较差适时浇水,但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切勿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南方麦区要积极应对连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疏通田内外沟系,确保田间无积水、田面湿度降低,保护小麦根系,增强抗倒能力。

(二)及时补救促恢复。发生根倒的小麦,主要是土壤耕层浅薄、播种太浅、露根麦,或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小等因素造成的,要以防治病害、促恢复生长为重点,可适当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三剂一肥",确保倒伏小麦的营养供应,尽量降低损失。这样的小麦通常能够依靠自身恢复直立,切忌人工扶麦和捆麦,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使小麦茎秆折断,加速衰亡。发生茎倒的小麦,主要是氮肥施用过多、追肥时期不当、群体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等,导致基部节间伸长过快造成的;这样的麦田要组织机械或人工及时抢收,减轻灾害损失。

三)适时收获减损失。小麦蜡熟末期到完熟期,根据天气状况及时开展机收作业,确保颗粒归仓。收获倒伏小麦时,应适当增加风量,调好风向和孔筛开度,避免糠中裹粮。对于倒伏严重地块,做好机具改装,通过加装扶秆装置、降低割茬高度等措施,减少机收损失。及时摊晒、烘干,防止小麦发生穗发芽或霉变。


责任编辑:技术推广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