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新割制的推广给割胶生产带来了历史性巨变

时间:2001-01-2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0504

    自 1971 年起,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率先引进和消化的产量刺激剂“乙烯利” (Ethrel) ,通过群体攻关与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我国天然橡胶业走上高产、高效、低成本的新层次,成为我国天然橡胶业采用新科技,实行割制改革,进而提高割胶科技含量和职工科技素质的里程碑。

    市场竞争激发了我国加紧研究、推行割制改革。 70 80 年代困扰我国天然橡胶业的主因是“三低一高”。第一,产量低, 1971 年全国农垦干胶总产 . ? 1 万吨,亩产干胶 34.8 公斤; 1972 年为 4.9 万吨, 30.9 公斤, 1973 5.2 万吨, 31.4 公斤,干胶产量在低水平上徘徊。按当时马来西亚使用多年的产量临界值是 800 公斤 / 公顷,即 53.3 公斤 / 亩,低于此值无利可图,那么我国亩产在 30 公斤左右,根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 当然马来西亚的成本计算方法与我国可能不同 ) 。第二,工效低,也就是割胶定额太低。据查, 80 年代我国采用传统割制平均每个胶工两天割胶不足 400 ( 海南农垦 373 ? 6 ) ,而当时马来西亚传统割制每天割 600 株,两天割 1200 株,我国割胶定额只及马来西亚的 1/3 。第三,工资低,由于劳动生产率低,胶工人均产值也相应低,至 80 年代,很多农场胶工年收入不足 2000 元,低于相似劳动强度的其它工种的工资水平。第四,生产成本高,导致 80 年代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构成项目是工资与福利费、企业管理费和共同生产费,其中工资与福利费占成本的 30% 以上,是成本项目中最高的一项。若以货币静态分析来看, 80 年代后期的干胶生产成本比 1978 年以前的高 1 倍多。

    不难看到,割制不改革,工效不提高,成本不降低,我国天然橡胶的出路是不堪设想的。为此,我国在 70 年代进行了实生树割制改革,使徘徊多年的低产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到 80 年代集中垦区科技力量,研究和示范芽接树新割制,为我国在芽接树上广泛应用高效刺激剂作好前瞻性的技术设备。到 90 年代,由于技术成熟,新割制一呼而出,把传统割制两天一刀 (S/2d/2) 改为三天一刀 (S/2d/3+ET) 、四天一刀 (S/2d/4+ET) ,并加紧研究五天一刀 (S/2d/5+ET) 和微割技术。新割制的推广给我国割胶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巨变:?

        1 ,提高产量:包括提高总产、亩产和人均产量。割制改革前的 1989 年,全国农垦植胶面积 597.5 万亩,干胶产量 21.5 万吨;改制后的 1999 年,植胶面积 574.06 万亩,干胶产量达 36.2 万吨,比 1989 年增加 14.7 万吨,改制前海南农垦亩产只有 60.9 公斤,改制后的 1999 年达到 77.3 公斤,亩产居世界先进水平。改制前 1983 1992 年海南农垦割胶工人人均产干胶 113 吨,改制后的 6 年人均产干胶为 2 ? 25 2 ? 56 2 ? 41 2 ? 91 3 ? 13 3 ? 39 吨,为改制前的 2 3 倍。云南农垦改制前 1997 年胶工人均产干胶 2 ? 36 吨。改制后 1998 年为 3 ? 12 吨、 1999 年为 3 ? 60 吨,其中版纳垦区由 1997 年的 2 ? 75 吨分别增加到 1998 年的 3 ? 2 吨, 1999 412 吨。

       2 ,提高工效:也就是增加胶工割胶株数,?提高劳动生产率。海南农垦改制前 10 年,全局人均年割 373 ? 6 株,改制后 1999 年达到 947 ? 5 株。云南农垦改制前 1997 年人均割株 430 株,改制后 1998 年达到 560 株, 1999 年达到 633 株,其中版纳垦区由 1997 年的 475 株增加到 1998 年的 588 株、 1999 年的 670 株。? 3 ,提高工资水平:海南农垦改制前胶工人均年割胶生产收入为 2036 元,改制后 1999 年达到 5225.9 元。云南版纳垦区全面〖 LL 〗推广新割制的农场孟养、东风和孟定农场的割胶工年工资收入 1999 年比 1997 年分别增加 2580 元、 2525.7 元、 2199 元和 100.5 元。

     3 ,降低成本:由于减员增效,减少企业支出,使橡胶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云南版纳垦区 1998 年直接生产成本为 4900 / 吨,比改制前 1997 年下降 600 / 吨, 1999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约 4500 元,比 1997 年下降近 1000 元。

共田摘编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