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改革发展三十年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农垦事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硕果累累。目前,农垦拥有分布在全国(除台湾)的1885个农场,1287.32万人、574.28万从业人员(职工330.10万人)、36955万公顷土地和5308千公顷耕地,是一个集一二三产业和科教文卫于一体的经济社会系统。
改革开放30年来,农垦系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走过了艰辛的改革发展历程,创新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经营体制,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格局到农工商综合经营,再到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发展格局的重大变革;在重要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对外开放和垦区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发挥了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增强国家粮食安全调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保障作用,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促进作用。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彻底扭转了农垦长期亏损的局面,农垦经济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从1978年到2007年,农垦生产总值由75.4亿元增加到1981.5亿元,增长25.3倍,年均增长10.8%。特别是2002年以来的6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成为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
30年来,农垦在稳步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三个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一二三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8∶31∶11调整为2007年的37∶36∶27,二三产业在农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3%,比1978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非国有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非国有经济在农垦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41%。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垦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系统有24年实现盈利,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2亿元,2002年农垦系统扭转了1997-2001年连续五年亏损的局面实现利润21.1亿元后,农垦经济效益迈进持续高速发展轨道。2002-2007年,农垦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3%。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农垦职工人均工资10712元,是1978年22.2倍,年均增长8.8%;农垦人均纯收入5731元,是1978年25.1倍,年均增长8%。
现代农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系统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中心,在推进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走在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逐步建设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以国有经济为主、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农垦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执行严格的生产规程和产品标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2007年,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6%,科技贡献率53%,粮棉胶糖奶等重要农产品单产水平均大大高于农村。农垦重要农产品总产和增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形成一批全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到目前,农垦已形成以黑龙江垦区为主的东北地区大型机械化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核心的西北地区大型商品棉花生产基地;以海南、云南、广东三垦区为重点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以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垦区为中心的南方机制糖生产基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乳品生产基地。2007年,农垦粮食产量429亿斤,商品率高达89%,特别是年增量占全国增量的21.4%;棉花产量156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1%;天然橡胶产量34万吨,占全国总产的58%;农垦机制糖产量占全国的11.8%,牛奶占全国的8.5%,种子占全国的10%。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农垦形成粮食、天然橡胶、牛奶、棉花、甘蔗糖、剑麻、啤酒花、番茄、茶叶、热带水果等一批具有农垦特色的优势产业,并在优势产业上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农垦已拥有6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北大荒牌大米、北疆牌红提葡萄、北京三元乳业、天津王朝酒业等全国著名的产品品牌。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垦177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45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950亿元,当年销售收入1432亿元,利润82亿元,上缴税金38.9亿元;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增加收入180亿元,增加就业241.5万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垦确立了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思路,制定了深化对外开放和构建农垦境外产业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2007年出口金额562亿元,是1978年的200.7倍,年均增长19.3%。农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下降,工业品比重上升。2007年,农垦工业产品出口额为520.7亿元,占出口总额的92.6%。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在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农垦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改善职工基本生活条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教育、卫生服务明显进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环境,更促进了农垦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农垦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增强,绝大多数垦区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系统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目前农垦系统已形成大大小小上千个以国有农场为核心的农垦小城镇,其中超过5000人的农场小城镇已达600多个。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垦区进一步加快居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步伐,涌现出一批农场职工新型住宅小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各垦区以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新建和改造职工饮水、通电、通路等基本生活设施。通过17年的扶贫开发,共有263个贫困农场开展了扶贫项目建设,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道路、输电和通讯、农业科技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的建设项目6200多个。
农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有博物馆、展览馆68个,图书馆(室)上千个,影院122家,电视台53个,电视差转台293个,卫星地面接收站443个,广播电台5个,广播站上千个,娱乐场所近千个,大大小小的文化馆、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3000多个,体育运动场所5600多个。
来源:农民日报 2008年12月16日第一版
责任编辑:袁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