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中国农垦事业与祖国共辉煌

时间:2009-10-09 作者: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4365

文章来源:2009年10月1日版《农民日报》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新中国农垦事业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经过几代农垦人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发展,农垦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了一批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十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和以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体系。2008年,农垦实现生产总值2356亿元,比1978年增长30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8∶37.5∶26.7,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善。

  ———现代农业建设全国领先。作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国家队、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农垦着力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农垦在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应用水平、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优质稻麦、棉花、天然橡胶、非转基因大豆、乳业、种业、糖业、剑麻等优势产业,建立了一大批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形成了一批在当地甚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企业、大品牌。农垦农产品在关键时刻应得急、调得动、顶得上,是国家宏观调控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手段。

  农垦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始终坚持加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不放松。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高产攻关活动,在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和示范带动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出现了一批亩产水稻、玉米超800公斤,小麦超600公斤的高产示范典型。连续多年农垦粮食年增量占全国增量的10%以上,粮食商品率86%以上。2009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530亿斤,增幅10%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持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各项改革,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发展的内在活力逐步增强。

  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垦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探索出了适合各垦区特点的改革发展路子。集团化管理垦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非集团化管理的垦区增强了对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能力。农场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各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近些年农垦分离农场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逐步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基本落实,一系列事关农垦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大幅度减轻了农垦企业和职工负担的办社会支出,有效地提高了农垦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改善农垦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增加职工收入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农垦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强技能、技术培训,努力增加职工群众的就业机会和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改善分配关系。自2002年农垦扭亏为盈以来,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垦居民人均收入由3380元增加到2008年的6389元,年均增长9.5%。

  近几年来,农垦深入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不断加强农工负担监管,完善农垦职工社会保障,加快解决“普九”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减轻农场和职工的社会负担;积极推进农场小城镇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使垦区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垦区和谐稳定。

  ———增强示范带动,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农垦在加强自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对周边农村、农民的示范带动能力,特别是在良种良畜供应、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农机作业和农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影响日益明显,逐步形成了垦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农垦不断深化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得显著成效。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2008年农垦商品出口额达到713亿元,是1978年的270倍。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农垦系统统筹国家利益和农垦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垦集团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优势,推进有条件的垦区在境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发展农业外交,成为我国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

  农垦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60年来,农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探索示范带动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大批国有农场,为建设和保卫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农垦60年开发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弘扬农垦精神,这是农垦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农垦不断创造辉煌的不竭动力;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顺应市场发展和农垦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让广大农垦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当前,农垦的经济技术基础比较厚实,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为加快农垦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2006-2009年连续四个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发挥农垦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的要求,既充分肯定了农垦改革发展成就和地位作用,又进一步指明了农垦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定位。今后一个时期,农垦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批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形成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致力于充分发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增强国家粮食安全调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保障作用,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再创农垦事业新辉煌。

     题图摄影:海拉尔垦区小麦机械联合收割场景 范红光摄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