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中国农产品深加工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05-04-15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532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我国农业已进入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并呈现出阶段性、地区性、季节性相对过剩的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从根本上缓解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长远可持续发展必争的战略制高点。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予以高度重视,其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科技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大、资源利用越来越合理、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差;企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和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农产品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的现状,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教育部、国家粮食局、国家林业局、供销总社、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管理办公室,承担“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
                      
      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不仅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为农产品加工业担负起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重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通过重大专项计划的实施,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工艺、设备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不仅将带动产业的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而且还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开展大宗粮油产品(玉米、大豆、稻米、小麦、双低油菜、马铃薯)、果蔬(苹果、柑桔、特色果品、蔬菜)、畜产品(肉、奶)、林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工艺与设备、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主要农产品深加工在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构建并完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项目执行情况:筛选了一批加工专用品种,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共筛选出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56个,其中大豆筛选出高蛋白品种11个、低脂肪氧化酶品种7个、高异黄酮品种4个;无豆腥味大豆品种1个;双低油菜筛选出加工专用品种3个;苹果加工专用品种8个;柑桔加工专用品种6个;净菜加工专用品种11个、名特优蔬菜(速冻)加工专用品种4个,蔬菜汁加工专用品种1个,并且通过合同收购等订单农业的方式,建立了相应的优质原料基地,基地建设面积达368万亩。

       获得的科研成果:本着“重点突破、市场优先、集成创新、强化协调”的原则,专项经过两年实施,到2003年上半年共取得如“腊质预糊化玉米变性淀粉生产技术”、“低温液化短时糖化及发酵整套技术”、“米糠营养素和米糠纤维素加工技术”、“淀粉GT/20/40滚桶干燥机”、“高倍苹果香精分离回收生产技术”、“果蔬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工程技术与开发利用”、“人乳铁蛋白工程菌株”、“液态奶无菌罐装技术”等通过省部级鉴定的科技成果30项;共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装置104项;制定标准35项(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33项);专利65项(其中49项正在申请);发表论文376篇;建立中试生产线44条。如“大豆加工”课题——大豆功能因子的高效提取4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产6000吨专用大豆分离蛋白项目设备改造方案已完成初步设计;“苹果加工”课题在防褐变、膜分离以及芳香物回收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已接近国际水平,在陕西新建50吨/时处理能力的苹果浓缩汁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小麦加工”课题以小麦为原料加工谷朊粉、味精的关键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年处理30万吨小麦的生产线已建成。
                      
      同时,专项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02年底本专项承担课题各企业新增投资23841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总额为3056263万元,利税1163130万元,出口创汇16430万美元,由科研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524万元。而且该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专项实施对“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予以高度重视。
       1、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专项实施以来,共培养博士32人,硕士58人,企业技术骨干3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100多人,培训农民80000多人次。增加了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研发能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目前专利共获得65项(其中49项正在申请),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2项(36项正在申请)。专利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在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制定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专项共制定标准35项,其中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33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科技)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