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垦区新闻

扬帆新世纪

时间:2002-04-04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7028

--黑龙江垦区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侧记   一年之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2000年8月23日—2001年8月23日留给北大荒,留给北大荒人的却是臂挽着两个世纪,背负起一个重大使命的起点。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个个遒劲大字,饱含着江泽民总书记对远征亘古荒原创建中国第一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的北大荒人的厚望,再度发出的世纪令。   一年之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呼声成为5.62万平方公里北大荒的主旋律,成为158万北大荒人重塑北大荒的新开端。   中国第一蓝本   在中国大地上最先感受改革春风的是农业、农村、农民。   作为中国农业最大的机械化集团军————黑龙江垦区,大胆利用外资在黑土地上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这里早在23年前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机设备,最先使用原苏联成套机械设备的友谊农场承担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成套装备的试验任务。拥有3万亩耕地的五分场二队,把原有农机具全部换用具有20世纪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价值415万元的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大功率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20多个农机工人人均负担耕地达到1250亩、生产粮豆10.6万公斤、年创产值3.3万元,分别比原来提高29倍、24倍、20倍,使全国上下为之震动。   在此后几年里,黑龙江垦区大胆利用外资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试验,成功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机设备,建设了洪河、二道河等4个现代化农场和300余个生产队。近30万亩耕地的二道河农场农业职工平均生产粮豆能力达到19万公斤,与友谊五分场二队一起跨进了世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先进行列,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一个单位有过成形的规划。2000年9月初,当北大荒还沉浸在总书记视察的兴奋之中,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就组成了由主要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总局党委书记王玉林、局长吕维峰亲自担当总负责人。专题组下设四个调查研究小组,分别由总局分管局长牵头。   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开始了,先后涉及百场千队万人。   没有现成的范本,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系统的规划。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由第一首长担纲的专题调查组后顾前瞻,把宏观微,群策群力,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实施纲要》。在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指标的前提下,黑龙江垦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比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实施纲要》为新世纪的北大荒发展确定了发展总目标、实施对策、方法步骤,勾画出21世纪初叶北大荒现代化建设的蓝图。   黑龙江农垦总局带有创造性的《实施纲要》凝结着北大荒人半个世纪的探索,由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持在省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这是一次面对新世纪的高层战略性论证。全省的农机、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经济等14名权威性专家,汇聚一堂。他们展望蓝图,兴奋不已;直抒胸臆,评短论长。    10月27日,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正式形成论证意见,全力举荐《实施纲要》进京论证。11月6日,黑龙江省政府、国家农业部联合举办国内有关专家、院士听证会,听取我国最高层次专家学者的评定。站在农业现代化的高度,专家们例举美国、加拿大式的资源富集型、日本、以色列式的资金集约型,为北大荒的现代化把脉定位。11月24日,在黑龙江省省长宋法棠的主持下,经第62次省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实施纲要》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第一蓝本出台了。   高起点启动    迎来一个世纪,送走一个世纪。历经半个世纪,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北大荒人经历的更多,看到的更多,想到的更多。十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一部蓝图牵着百万人的心。一位老北大荒人说,十年之期看起来近在指端,走起来远在天涯。在那段日子里,总局党委书记王玉林、局长吕维峰等领导人成了新闻媒体的焦点。他们却封闭了自己,默默地运筹帷幄,默默地谋篇布局。农业现代化成了他们心中的结。他们知道肩上的分量,当不了大手笔,写不出大文章。   总局党委一班人先后在各种传媒著文立说,为北大荒的十年建设规划鼓与呼: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篇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大文章,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北大荒的农业现代化系统工程全线启动了。北大荒人抓纲带目,环环相扣,循序展开……   全面实现机械装备更新换代,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线上,提高农业现代化层次。如同一潭活水,得益于涌泉,黑龙江垦区的多元投资主体正在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锻炼出一支特殊队伍。一定十年不变的稳定政策,成为22.4万个家庭农场,10万多外引承租户的定心丸。在这片黑土地上,千家万户真正成为经营的主体、投资的主体、风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不断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注入资金、智力、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总投入50多亿元,购买和更新设备8万多台(套),全垦区机械设备更新率达80%。其中,家庭农场更新和购进设备投资额达26亿元,成为不断更新装备,不断推进机械化升级的主导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来自家庭农场和承租户用于旱田机械化和水田机械化的装备投资达1.5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垦区确定的特种种植区、特色经济区正在成为新世纪机械化施展身手的舞台,推动作为农业现代化基本手段的农业机械化向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应运而生的水田作业机械化、畜牧业、经济作物和产后处理机械化,增速喜人。在旱田机械化保持在98%以上的基础上,水田机械化急起直上,当年新增插秧机4000台,总量达2.4万台;预计新增水稻收获机300台,总量可达1100台;新增钢骨架大棚1万栋,总量达5.5 万栋。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保证。北大荒土地平坦连片,适宜大机械化作业,劳均耕地可达15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9倍。这一条曾是北大荒人的骄傲。同步推出的土地承租固定与适度规模经营成为相互协调的两个措施。目前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488.2万亩,占承租总量的51.6%。其中经营旱田1000亩以上的大户2493个,经营水田300亩以上的7164个。十年规划一出台,黑龙江垦区放开手脚,多渠道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总局决策层透露,十年之间他们将在40万农业职工中再分离出20万人从事二三产业。从种植角度讲,一批无粮队、无粮场,甚至无粮局正在   应运而生,生出新的希望。   加速产业化进程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黑龙江垦区将重点抓好米、面、油、乳、药、酒业龙头,延伸壮大产业链条,加快开发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米糠油、米糠纤维、米糠营养素、白炭黑、异黄酮、维生素E等高效产品。据初步统计,上半年11个重点龙头企业购并垦区内外相关企业54户,购并资产4亿多元。北大荒采用收拢五指攥成拳的方式,尽速打造行业龙头,成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破关前行的序曲。   十年看头年,起步看潮头。曾经半个世纪风雨沧桑、不屈不挠的北大荒,历经半个世纪开拓进取、勇敢前行的北大荒人志在必得,决意在十年之际,向共和国交上丰硕的长卷。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徐国春 张雅文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