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产业动态

西部大开发中农业科技如何大有作为

时间:2005-10-13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1491

作者:程 序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特点,回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背景。在探讨西部开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之后,提出应及早开展研究开发的五个重大领域及相应的技术内容。

      西部十省(区、市)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5%)。人口近3亿,占全国22%.但1998年其GDP值只占全国14%。就农业而言,最大的特点是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且年际变异相当大;热量、光照条件虽较好而与水分条件的匹配却很差。从生态分析看,此区域原始植被属半干旱、半湿润(西南)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是生态条件十分脆弱的区域。而且由于历经人类数千年的农耕活动,尤其是近代以来人口压力激增,大肆屯垦、开荒,伐木、过樵和过牧,土地严重侵蚀、退化,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指喀斯特地区),绿洲生存仰赖的内河断流;土地的(人、畜)承载力大幅降低,生态条件进一步恶化。生态恶化与贫困又往往形成恶性循环,是一对孪生兄弟。全国“八七”扶贫攻坚的“国定贫困县”587个,绝大部分位于此地区。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所决定,在这类按发达国家标准只能弃耕和大规模移民的的地区,不但要建成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且还要养活好大批人口,成为国家在21世纪最重要的农业后备基地之一,并确保未来大量建成的能源和重化工工业基地对农产品的需求。中央对西部问题的不寻常重视始于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即从“九五”起,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199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7年,江泽民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国农村实现小康,重点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西部地区要发挥优势,成为全国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基地。”《决定》还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要把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1998年底,国务院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八个类型区域,有五个(黄河、长江上中游,“三北”大部,青藏高原,草原)均在西部地区。1999年,江泽民、朱熔基、李岚清等多次考察西部地区,中央作出西部地区森林禁伐及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的决策。同年1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朱熔基发表重要讲话,决定“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继“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后,又一项被列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国策。今年伊始,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央成立了由朱熔基总理为首的领导小组。

       国际上,缓解和根除贫困是当前最突出的热点问题之一。全世界贫困人口有8亿多,其中中国占近十分之一。西部大开发不仅对我们自己,而且对全球反贫困都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方针及和农业科、教的现状
                      
       江泽民主席指出: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方针“关键是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有力的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的地退耕还林,搞好综合治理。”“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着力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振兴西部奠定好的基础。”他最近又指示:“有关部门要加紧研究。要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和重要方针政策,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朱熔基总理则把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归纳为四点,即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4。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显然,农业问题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说,农业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都是能够也应当发挥重大作用的。
                      
       中央领导再三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科、教应当“先行”。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性产业之一,农业科、教也应是“先行”的“重头戏”。但现在的问题是实际上,科教的不少方面不仅做不到“先行”,反而严重落后于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求。这种不适应首先表现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科技部门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一般均是在粮食作物增产方面的本事大、力量强,而经济(特产)作物、牧草、草地改良、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能力十分薄弱;至于生态脆弱地带的生态修复与重建、生态工程、资源高值成分开发、大田节水技术和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等则更几乎还是空白。其次,在西部地区有决定性意义的农牧结合以推动畜牧业、种树种草等,虽已进行了十几年的科研攻关,但无论是从技术、指导原则和上还是实践上,迄今均仍未较好地解决,失败的教训不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不但未减少,近年来反而愈发加重。再其次,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不算少,但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奇缺;高级(甚至于中级)人才流失以及农科大学毕业生难到基层的问题比其它地区更严重得多。

       二.西部大开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西部地区的多次考察和请教长期在那里工作的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的真知灼见,初步归纳为以下十条: 
       1、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性的主导、特色产业的确定和示范。这些产业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能对西部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条件扬长避短;能适应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其它地区难以替代或进行强有力地竞争。

       2、目前已看得较准和有把握的若干新兴优势产业的技术支撑。如优质棉业、优质草、果、畜产业、特效中草药及其制剂业、特种小杂粮及其加工业、(马铃/甘)薯类及加工业、有机(无污染)食品业等。

      3、简易、实用、低成本、规范化、能成套供应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工程、设施的研究开发。包括小流域治理的配套工程,塑料大棚及日光温室,农产品贮藏、处理和加工设备,集雨窖建造及大田微灌技术和设备,水土保持-复盖栽培型耕作机械、农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三(四)合一”的沼气池的技术和设备等。
                      
      4、同市场、科教及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密切的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如农业科、教及经济信息网络,计算机信息/专家系统,远程教育,遥感等“3S技术”的应用。 
      5、动、植物品种资源多样性的收集、保护、鉴定和利用、产业化所需技术与设备。
                      
      6、粮食作物精种高产、高效利用水分和优质、低成本技术。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后,考虑到实际的口粮基本自给的客观要求,以及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粮情结,必须在相对少的川地实行粮食作物精种高产、高效益,为此需要一系列技术,包括应用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研究成果。

      7、国际相关高、新技术的引进和二次创新、开发。最主要的是针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技术和设备,如微灌技术和设备等。 
                      
      8、有选择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和有关数据库建设。如中、小比例尺的植被区划,生态系统本底、健康诊断、动态监测,受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指标体系、生态工程基础和恢复生态学。

      9、有关的发展战略研究。如适合西部地区条件的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的市场、投资、组织、机制等创新,小城镇建设战略,粮食区域平衡对策,大规模移民和跨区域引水的生态环境后果及对策等。

      10、农业科技(包括高技术)的有效应用及产业化所需要的机制创新研究。

       三.农学和农业工程可大有作为的若干领域 
      首先是水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领域。近年来,基于千百年来农民生存(饮水)策略已被证明是能很好适应西部地区自然降雨特点、充分利用降水资源的理想途径。现已在若干地区解决显示对确保人畜生活用水,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的关键性作用。如再配以微、滴灌,有望在更大面积、更多场合得到应用。但要想正确引导这项技术深入发展并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低成本、高质量、高工效的(大、中型)集水窖成窖技术和装备,简易、低成本的集水面材料及其大面积敷设设备,使用方法简单、低成本而具备基本的节水、出水均一等性能的微、滴灌技术和装备。还需要诸如农民灌溉社会服务或合作经济组织等机制创新。但目前农学、农业经济和农业工程工作者涉足这方面很少。
      其次,草业和畜牧业、畜产加工业必将成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但尽管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在草地改良、牧草和草地畜牧方面很多研究成果,但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以产业化为中心形成系列技术。因此应着手进行综合和做补缺工作。例如尽早着手通过引进和二次创新,为未来将大发展的草业与畜牧业提供先进技术和装备。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是占西部地区土地主要份额的草原的发展方向,但有关技术特别是农(牧)业机械、设施在我国基本上尚是空白。例如生产优质牧草所需的、适合我国农民经营规模的割草压扁机、高密度打捆机,低成本烘干设备,牧草(秸杆)压块(粒)设备,现代化高效、优质中小型青贮塔等。又如农、牧区结合的牛、羊育肥业对提高畜牧业效率及效益、减轻牧区载畜压力和退化草地的恢复意义重大,但这项战略性措施离不开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架子牛羊运输设备,现代化中小型的屠宰、分割、包装及屠宰副产品加工设备等条件的配合。也急需优良的人工牧草品种、栽培技术及适合舍饲的畜种和饲养技术。在西部发展草业和畜牧业、畜产加工等产业,同样要有经营和组织机制的创新。
      再其次是农产品的处理、保鲜、贮运和加工。我国农业上这一薄弱环节在西部地区更显问题突出。本来,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具有一些中、东部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如容易生产出真正的“有机(无污染)农产品”,由于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而致使果、瓜、菜等农产品外观品质和内在风味优良,以及由于该地区的某些极端气候、环境条件而形成在一些农副、土特产品中含有具特殊功能的代谢产物等。但因西部地区距主要消费市场和出口港的东部地区路途遥远,交通又尚不发达;再加上如果农产品的处理、保鲜、贮运和加工跟不上,这些优势就会丧失。在这方面,生物技术、植保科学、食品科学和工程等将大有可为。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和大开发的切入点,但当前农业生态学的研究还远不能适应这方面的需要;生态工程长期以来也一直未进入我国农业工程学的主流,两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均十分缺乏。生态建设的实质是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在这个领域,需要(恢复)生态学理论开拓和生态工程实践、研究的统合努力。对我国而言,目前这方面几乎尚属空白。

      西部农业实践中当前若干行之有效的应用技术,如日光温室,小流域治理,复盖/少(免)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均需进一步提高以利更大面积地推广。“提高”的内容主要包括农艺措施的规范化及推广的电脑智能化;工程(配套/规范/标准)化及产业(技术)服务化;以及急需的关键设备补缺等。

      总之,应把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当作培养新一代“能文能武”农学和农业工程学科带头人、创建和发展新的分支学科和农业科学再创辉煌的难得机遇。同时也当作真正使农业生物科学同经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很好机会。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组织中央和东部的农业科技人员同西部地区的同行,包括有关其它专业的科技人员,共同编制、申报或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