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感慨北大荒的沧桑巨变了不起,说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他提到了一部老电影《老兵新传》,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北大荒精神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讲述战场上浴血厮杀的老兵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来到黑龙江开发北大荒的故事。这部电影极大地提升了北大荒在全国的知名度,主场景拍摄地赵光农场也因此拥有了《老兵新传》故乡的美誉。
1947年,李富春同志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要在北满建一个粮食工厂”,即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机械化农场。根据这一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决定在通北县(现属北安市)建设一个机械化农场,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干部、生产粮食、积累经验、给农民做示范。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长周光亚同志奉命筹建第一个机械化农场。
1947年11月,时任牡丹江省建设科科长的周光亚受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委派,到达通北,实地踏勘。这里为小兴安岭西南山麓,松嫩平原的丘陵地带,北起嫩江水系的乌裕尔河,南至小兴安岭西南山麓的次生林,东到轱辘滚河之滨,可以开垦的荒地达几十万亩,适宜办大型机械化农场。于是,周光亚决定在这里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农场定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通北机械农场,这就是后来的赵光农场,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
建场之初,条件极为艰苦,通北机械化农场的全部财产为:一栋旧砖房、一个小木桌、几个泥盆、泥碗和1500元建场资金。周光亚领导广大干部群众战胜了重重困难,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当年就开垦了大片荒地,生产粮食近150万公斤,大部分支援前线,少部分支援其他城市。之后逐年扩大生产,1949年开荒3.4万亩,1950年又开荒6万多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生产基地。1952年9月3日,朱德总司令视察通北农场时说:“我们国家今后要多办像你们这样的国营机械化农场,生产大量粮食,支援国家建设。”随之,大批国内及苏联、南斯拉夫、捷克等国参观团到农场参观。
1957年,当代著名作家李凖采访了周光亚和其他创业者,他们大多是战场退下来的老兵,李準以他们为原型写成了电影剧本《老兵新传》,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摄制完成,影片根据开发北大荒的真实历史改编,以赵光农场官兵们的事迹为素材,集中表现和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开发北大荒的故事。以周光亚为原型的主人公老战就是几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代表,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和对党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他关心老百姓和和战士们的冷暖安危,关心知识分子的成长进步;他豪情如火,激情奔放,为了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一种敢教日日月换新天的心胸和气魄。
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曾在《大众电影》杂志上著文对《老兵新传》给予高度评价:“我非常喜欢这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是从胜利的武装斗争走上生产战线上来的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影片中的老兵----国营农场场长战长河的形象是有普遍性的,但他又是集中的典型……从北大荒可以找到,在新疆、青海、海南岛、江西及其他各地区都可以找得到……”
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引起轰动,全国人民对北大荒有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城市青年纷纷来到北大荒。电影拍摄的主要场景在赵光农场三分场场部,因此赵光农场成为电影《老兵新传》的故乡。
历经70余载砥砺奋进、4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和三代北大荒人开发建设,这里逐渐由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耕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0垧发展到50.8万亩,人口由建场初期的15人发展到3.2万人,机械从建场初期的一台“万国”拖拉机发展到配套农机具1341台、农机总动力4.47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9%以上。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场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喜人景象。
2019年6月30日,赵光农场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老兵新传》故乡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开启了《老兵新传》新篇章。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