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志编纂经验与体会之二:农场志书编纂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1-08-13 作者:翟国胜 来源:河南黄泛区农场 点击次数:6235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是1951年1月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的基础上创建的。农场地处周口市辖区的西华、扶沟两县境内,总场场部位于西华县城西12公里处。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最大的农垦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改革开放以后,黄泛区农场历届领导班子重视农场志的编纂工作,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1982年5月,农场成立了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开始了场志编纂工作。1987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志》(1951-1984);2001年4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志•大事记》(1951-2000);2007年4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志》(1985-2004);2013年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年鉴》(2005-2010)。目前正在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进行《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的编纂工作。

回顾黄泛区农场四十年来的志书编纂工作,有硕果累累的欣喜,也有瑕疵尚存的遗憾。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今后进一步做好史志编纂工作的宝贵财富。我们认为,要编写、出版一部高质量的农场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场志是全面系统记述农场区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科学记录农场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农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成果,保留农场历史文化记忆,能更好地传承文化血脉,进一步弘扬农垦精神,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我们认为,农场志同其他志书一样,不仅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在加强企业宣传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每每翻阅我们已经出版的几本志书,都会对黄泛区农场艰苦创业的历史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赞叹不已,场志对宣传农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黄泛区农场对志书编纂工作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四十多年间,由于人员变化,农场对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进行过多次调整。但不论怎样调整,都是一把手亲自挂帅,由场主要负责人兼任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史志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一是便于解决场志编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对史志工作给予充分保障,二是有利于沟通协调,保证志书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机构,落实保障

为把场志编纂工作落到实处,场抽调事业心强、热爱史志工作、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同志组建史志办公室,在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目前,场史志办有4位专职工作人员,有专门办公地点,购置了办公设备。农场将史志办经费单列,除人员工资外,每年工作经费3万元。各基层单位也都确定了一名副职领导负责史志工作,确定了场志供稿人员。

 

三、加强学习,坚定信心

2020年我场被确定为第一批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单位后,为提高编纂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场史志办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周口市志〉行文规范》《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培训班技术手册》等文件、资料。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志书编纂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业务技能,坚定了编纂高质量黄泛区农场志的信心。大家表示一定要以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全身心投入修志工作,发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以“质量重于泰山”的担当严把政治关、政策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以“志在必得”的决心确保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工作进度,以方志人的忠诚、求实和深沉情怀修出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精品良志。

 

四、统一思想,确定篇目

就如何编纂新一轮黄泛区农场志,场史志办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黄泛区农场是一个企业,经济性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但它独特的发展历程又具有分散性、区域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黄泛区农场志是兼具经济志、企业志、综合志、区域志特点的志书,既要突出企业经营发展,又要全面反映农场社会发展;既要有农场各业的情况,又要有市县驻场单位及周口市经济开发区黄泛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情况。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我们结合黄泛区农场实际,首先制定并印发了《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编纂工作方案》,明确了场志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机构、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经费保障、保障措施等,为志书编纂工作确立了前进方向。后又几经修改,确定了《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的体例、篇目。采用编章节条目体,拟分7编、27章、121节,节下根据情况设若干条目,再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在工作中胸有成竹,就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分解任务,培训人员

为广泛收集资料,推动编纂工作顺利进行,场史志办按照篇目设计要求,结合场内各单位工作职能,将各章节供稿任务进行分解,确定了每一章节的供稿单位或部门。我们认真准备,制作并印制《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编纂培训班技术手册》150余份,于2020年11月5日举办了《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供稿人培训班,对黄泛区实业集团、黄泛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及驻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编纂人员100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培训后,场史志办梳理汇总56个责任单位的86名供稿人员信息,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沟通交流,有力推动了场志编纂工作的有序开展。尽管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后,原场行政事业单位改变了隶属关系,加之部分单位撤销,工作人员分流,给场志编纂组稿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能把黄泛区农场的历史完整、准确地记载下来。

 

六、完善规则,统一标准

为做好场志编纂工作,场史志办制定了《〈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行文规范》,对体例、语言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同时,我们又细化了《“黄泛区农场大事记”收录范围标准》,将之归纳为14种:一是省、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在场召开的各种重要会议、组织的各种活动;二是以总场名义召开的具有全局性的重要会议;三是地(厅)级以上领导到场考察调研;四是农场、集团下属机构的设立或撤销;五是农场、集团领导人的任免;六是农场重要的外事活动;七是农场组织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活动;八是农场、集团重要政策、规定、决策的出台和实施;九是农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十是经市以上部门评定的企业重大科研成果、企业获得的市级以上荣誉;十一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包括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十二是其他需要记载的重、大、特、新事件,如企业为灾区组织的捐款、交纳特殊党费等;十三是兄弟企业到场考察参观;十四是省以上主流媒体对农场、集团有关情况的报道。对收录《黄泛区农场志•人物传略》的标准确定为自农场退休的且已经逝世的、生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或担任实职的正场级领导,以姓氏笔划为序,同时在字数上要求大致相当,这样就避免了孰重孰轻的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

 

七、细化任务,有序推进

按照《黄泛区农场志》(2005-2024)确定的基本篇目,场史志办工作人员确定了每人承担的撰写、催稿、修改、审定的基本任务。2021年后,场史志办又细化任务,把每人每月的编纂任务打印出来,分发到个人,做到全年有计划、月月有任务。史志办从2月份开始催交各单位稿件,做到了任务落实、人员落实。场史志办注重加强业务指导,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对各供稿单位进行回访,开展点对点的对接、面对面的交流,催促各单位按时完成初稿任务。

 

八、重点突出,详略适宜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单位、部门提供的材料很详实,但限于其在全场各业中的地位,有好多材料并不能写进场志里;也有一些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很重要的单位、部门,由于平时对材料的积累重视不够,加之撰稿人对史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写作水平所限,提供的内容却很单薄。对这种情况,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不能你提供多少就用多少,不提供就不用。对前者,我们肯定其撰稿积极性,但也要根据需要忍痛割爱;对后者则要帮助其寻找线索、补充内容,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多次,确保重大事件、重要工作、重点人物、重大成就不遗漏。唯有这样,才能使志书重点突出,详略适宜。

 

九、重视档案,确保无误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些事件由于时代久远,有的当事人已不在人世,仅凭老同志的回忆很可能不准确。要保证史志材料准确无误,一定要重视查阅档案材料的工作。如关于黄泛区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张延积的任职时间,老同志回忆是1951年冬。后来我们到河南省档案馆查阅张延积当初的任职通知,除弄准了其任职的确切时间是1952年1月5日外,还弄清了当时中共河南省委任命他的其他两个职务——淮阳地委委员、农场监委,也为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型国营企业的领导体制提供了材料。再如老同志回忆:“1950年秋,省政府主席吴芝圃陪同中央视察团到黄泛区视察。”而我们在查阅《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关于创办黄泛区西夏亭国营农场意见书》时,则发现有这样的表述:“基于这一情况,我局有组织机耕国营农场的必要,吴主席及中央视察团来泛区视察中也曾先后作了指示。”而此“意见书”是1950年5月呈报的,由此确定,中央视察团到黄泛区视察时间是“1950年春”,而非老同志记忆中的“1950年秋”。

 

十、交叉校对,主编统稿

农场志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材料的提供者来自不同的部门,材料渠道也不完全一致,这就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撰稿人对同一事件的表述会出现时间不同、数字不同等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志书中发生,在农场志付印前必须加强审读和校对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交叉校对,即由甲校对乙修改的部分,由乙校对丙修改的部分,发现问题后再共同讨论,一些撰稿人对自己编纂的部分经过多次校对会因麻木而产生“熟视无睹”的问题,交叉校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二是主编一定要认真审读全稿,对全书“心中有数”,这样可避免出现同一部志书中不同章节对同一事件的时间、数字、人物、职务、地点表述不一致的现象。

 

(文字编校:殷甦雪)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