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作产业 > 技术与标准

龙眼保鲜技术迎来重大突破 实现常温下保鲜8-10天

时间:2017-10-27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6177

  龙眼作为热带特色水果,因其独特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龙眼采后保鲜期极短,在常温下货架期不超过三天,使得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成为难题。让消费者吃到新鲜的龙眼,促进龙眼产业进一步发展,当务之急是突破龙眼保鲜技术瓶颈。

  瓶颈:常温下龙眼保鲜期不超过三天

  “在产地收购到新鲜的龙眼后,需要第一时间发到市场,一般当天走完货,否则就要降价处理。从采收到销售整个过程不能超过3天,第4天开始壳肉分离,水分严重流失。” 从事龙眼批发多年的果商张国权告诉记者,由于还没有发现成熟的保鲜技术,他们业内拼的都是速度。

  有研究表明,龙眼果实一般成熟于夏季,在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实生理代谢活动、呼吸加速,极易发生果皮褐变、果肉溃烂、病原菌侵染,加快果实衰老进程,甚至导致整个果实腐烂变质。一般龙眼果实在采后3天左右开始败坏,风味下降。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龙眼保鲜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较多,但仍存在化学残留、冷链物流不完善等问题。

  低温贮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龙眼保鲜技术,可以维持龙眼较低呼吸强度,从而延长龙眼采后保鲜期。但从低温转入到常温环境后,龙眼果皮通常出现褐斑或斑纹加深,内部果肉也易局部变红,导致商品价值下降。

  在国外,泰国、越南等龙眼主产国生产的龙眼基本以出口为主。为了实现远距离运销,多通过燃烧硫磺熏蒸对鲜果进行处理,以延长保质期。但不可避免给果肉带来二氧化硫的残留,并对品质及风味均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来,仍不时有国外企业出口龙眼到中国,因二氧化硫残留超标被退运或销毁的报道。

  二氧化硫能否用于处理龙眼?事实上,二氧化硫是国内外允许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护色、防腐、漂白和抗氧化的作用,在一些国家使用硫磺熏蒸的方式处理龙眼也是允许的。

  但国际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二氧化硫的使用限量及残留量均有明确规定,我国相关标准和法规明确了可以使用二氧化硫的食品类别及相应的使用限量和残留量,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限量50mg/kg(50ppm)。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二氧化硫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长期超限量接触二氧化硫可能导致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及多组织损伤。

  破局:超低二氧化硫残留保鲜技术出炉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电商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的高品质龙眼需求更高,从而倒逼种植及运销企业进行转型,而这首要解决的就是龙眼采后保鲜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难题有望迎刃而解。由广东食品保鲜专家林立中领衔的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攻克了龙眼保鲜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不含二氧化硫及超低二氧化硫残留的保鲜技术。林立中称,利用其技术可以将龙眼常温下保鲜期提升至8-10天,且处理后的龙眼二氧化硫残留量低于3ppm(3mg/kg),不仅低于我国龙眼二氧化硫残留量限量上限,也低于欧美的限量上限,欧美二氧化硫残留量限量为10ppm(10mg/kg)。

  林立中介绍,采用该技术保鲜的龙眼,果壳结实,果肉风味纯正,在常温25℃下,保鲜期可达8-10天,如结合冷藏或冷链,保质期可超过40天。可应用于国内储良、石硖及东南亚部分品种。

  与传统硫磺熏蒸技术相比,超低二氧化硫残留保鲜技术采用可控水合稳态技术,而非硫磺熏蒸技术,使二氧化硫仅停留在果皮表面,不会进入到果肉。林立中介绍,该技术使用的材料均是食品级原料,首先保证了食用安全性,原理是对龙眼中的多酚类氧化酶进行钝化以及对非酶物质进行抗氧化,从而延长龙眼保鲜期。

  可喜的是,该技术早已进入应用阶段。2006年,林立中团队曾用该技术处理广东储良龙眼,成功出口到加拿大。如今,该技术已经实现半自动化生产,日处理量达到4-5万斤,加工成本0.1元/斤,林立中表示,随着日处理量提升,这一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他介绍,未来实现生产线全自动化也不是难事。(来源: 农财网荔枝龙眼通)

责任编辑: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