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场·我的故事”五十六:我的姥爷于振亚

时间:2023-06-13 作者:胡佳虹 来源: 点击次数:7516

顺着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中段一路向南,过了河神口,就到了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嫩江左岸的明珠——肇源农场。70年前,这里是亘古荒原,荒无人烟。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复转军人、知识青年组成了垦荒大军,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征服了这片荒土地,成为献身北大荒的开拓者,我的姥爷于振亚就是这垦荒大军中的一员。

1931年,我的姥爷于振亚出生在内蒙古扎赉特旗一户地主家庭,由于淘气,早早地被送进私塾,几年的私塾学习,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那时候小孩子的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在家疯跑,在刚下过雨的水沟子旁挖泥摆阵,撕了姥姥的抽烟纸当钞票过家家。依稀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姥爷的字画,他时常抓住我,教我写字,让我给他背千字文、百家姓,而那时的我却只喜欢到外面去捉蜻蜓、摔泥巴,对于笔墨纸砚委实提不起兴趣,每每这时,都听到他在我身后嗔怒道:杀肉吃的货!

姥爷是长房长子,他的父亲在一次进山收皮货的时候再也没有回来,家人苦寻了两年也毫无音讯,是遇到了胡子杀人越货,还是遇到了野兽拦路,这一切都不得而知。只是自从那时起,没了顶梁柱,姥爷作为家里的独子,为他的母亲支撑起了整个世界。分家时,其他几房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趁16岁的姥爷不在家时,将母亲赶出了大院,未分其丝毫财产,刚烈的姥爷带着母亲走进大兴安岭,在那里伐了一年的树。

1948年的春天,乍暖还寒时,凛冽的春风刚刚赶走了大地的喧闹,姥爷响应国家号召从大兴安岭来到肇源农场,支援北大荒开发建设。创业之初,百废待兴,一帮20岁左右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住的是干打垒,喝的是嫩江水。

自带一身书生气的姥爷,不但字写得好,尤其擅长修理机车、改装机械,凭着一身过硬的手艺,他被调到技术要求较高、工作任务最繁重的机务队工作,负责全场农业机械的维修和养护,由于初期农机使用频繁,损耗较大,姥爷每天负责检修农机设备,有一天晚上农场机车回机务队大院时,姥爷从轰鸣的马达声中听出了一丝异常,马上让司机驾驶车辆在他面前再跑一圈,通过车辆在行驶中发出的声音,他判断出车辆有一个关键部位的零件出现了问题,及时进行了维护,避免了更大的损失。遇到新事物他总是不断钻研并大胆实践,经他手焊接的零部件,既省钱又耐用,节约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

嫩江流域洪水泛滥,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72年,大庆引嫩工程开始施工,由于周边乡镇推土机数量少,这时肇源农场的几台推土机派上了大用场,那时农场没有像市里那样的精准测量仪器,工人筑完的堤坝很难达到图纸要求的倾斜角度,推土机上去不是达不到倾斜角度就是角度太大容易翻车,市里来的工程师急红了眼睛,作为推土机手之一,姥爷默不作声的仔细查看,往返堤坝无数次,在地上用树枝做笔不停地写写画画,天黑了姥姥还不见早就该回来吃饭的姥爷,却等来姥爷托人带话说,这段时间就不回来了,就住在坝上了。第三天,大家就看到一个人娴熟的驾驶着推土机在上坡下坡推土筑坝,轰鸣的马达声过后,留下了一条齐刷刷的堤坝,半个月后,胡子拉碴的姥爷回来了,什么也没说,姥姥也不知道姥爷这堤坝筑的怎么样,只是后来听人说市里来的工程师都竖起了大拇指,凭着这股子钻劲姥爷多次被评为场级、管理局级、省级劳动模范。

姥爷一生带出了20多个徒弟,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徒弟们,每一位徒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埋头苦干,钻研业务,听姥姥说有一年城里来招技工,待遇优厚,报名的人排起了一条长龙,招工的负责人问,这里有没有于振亚的徒弟,这时姥爷的几个徒弟站了出来,负责人对工作人员说这几个人不用考察了,直接录取,于振亚的徒弟准错不了。

8岁那年的秋天,我和玩伴秀秀正玩得起劲儿,突然被妈妈拎起来,给我洗了像小花猫一般的脸,换了身干净衣服,我知道一定是出了大事情,挥手依依不舍得告别了秀秀,妈妈拽着我一路小跑,来到一间教室,我就知道,我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和姥爷说,让姥爷用机务队随处可见的废料二分铁给我焊一个车座后架,这样每天母亲可以骑自行车送我去上学,母亲说这话时,也是心里拿不准的,因为这大公无私的老头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第一天,母亲回来看姥爷没有动静,第二天,看见姥爷在院子里背着手四处转,第三天,母亲回来时就看到自行车后架上新焊接的后架,心想着,这老头到底还是心疼外孙女。晚上做饭时,她却怎么也找不到搂柴火的四齿耙子了,问姥爷看到了吗,姥爷也不吱声,母亲看看暂新的自行车车座后架,好像明白过来什么,她叹了一口气,姥爷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可以用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来总结,对待工作他一生无愧,把青春和热血都交给了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

姥爷亲手修筑的支渠,历经几次重新加固后日夜守护着肇源农场这片沃土,犹如一条巨龙依旧高大、伟岸。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姥爷已经离开我们十七载,我想长眠于地下的姥爷此刻应该是欣慰的,他的子孙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父辈的精神延续。一代代肇源农垦人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挥汗如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北大荒神话,从北大荒变成中华大粮仓,浓缩了三代北大荒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将继续照亮肇源农场人的前行之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源农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