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梧桐河农场(下称“梧桐河农场”)在黑龙江农垦总局100多个农场经济状况排名榜上,从2004年的排名倒数第10,一跃升至2006年末的第47位。短短两年时间,它实现了经济效益从连年亏损到盈余的转变,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以稻治涝”见成效
梧桐河农场地势低洼,三面环水,西面是梧桐河,南面是松花江,东面是嘟噜河,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利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恶劣环境。
资料显示,自1950年8月建场以来,梧桐河农场就常遭水灾侵害,导致建场后55年,只有5年盈利,50年亏损。这个场有50多年的种稻历史,“以稻治涝”是这个场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水稻也是这个场的支柱产业。
农场以有8.5万亩水稻田被国家列为首批绿色无公害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一是出台优惠政策;二是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农业技术人员对旱改水农户跟踪技术指导;三是优先调配机械力量,优先为缺少机械力量的旱改水农户调配机车;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户通报市场行情,同时给他们算经济账,使农户打消了顾虑,旱改水和扩种玉米(1884,0.00,0.00%,吧)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经过全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新增水田7000余亩,粮食增产1900吨,玉米播种面积65000亩,占旱田的68%,亩效益132元。
构筑“科技优势”
2005年,新领导班子确立后,在农业生产上,梧桐河农场坚持“科技强场,人才兴场”战略,通过建科技园区,提供实验基地,培育优良品种,为农户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创造了条件,通过技术培训,培养种田能手,提高了种植水平。
随后,梧桐河农场在科技园区建设上,着重抓了“两带四园三级示范田”建设,即:宝梧公路、汤绥公路沿线两个高标准科技示范带;1个以水稻品种试验为主、2个以水田标准化作业为主以及1个以旱田标准化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园区;场、科、队三级示范田。
通过科技园区建设,梧桐河农场与省总局水稻研究所、总局植保站等科研院所联合共创品种、植保、栽培等试验60余项,试验品种、品系140余个;建立各类示范田1.2万亩,推广农业、农机新技术13项。截至2007年末,全场农作物优质品种普及率达100%,农业标准化作业率达100%。
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截至2007年,梧桐河农场实现畜牧业产值1.056亿元,畜牧增加值5283万元。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现状,农场确立了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市场,挖掘农场资源潜能,加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采用政策牵动、能人带动、项目拉动等方式,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农场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带动职工群众致富方面,梧桐河农场采取了“四点”措施:一是建立干部与群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联系点,二是干部跟踪问效要多跑点,三是反馈信息要及时点,四是强化服务意识要多一点。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梧桐河农场结合场情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袁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