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黑龙江农垦:落实良种补贴 促进科技创新

时间:2007-06-21 作者:徐国春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5206

  黑龙江垦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用政策调动农场职工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垦区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187.5亿斤提高到2006年的226.4亿斤,商品量突破200亿斤,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分别比历史上最高的2005年又增长10.4%和10.9%。今年全垦区已落实水稻、大豆、玉米、麦类等粮豆种植面积3600万亩,如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将超过去年水平。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基地,十分重视粮食补贴资金的落实和兑现工作,坚持把良种补贴政策作为推动垦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他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一把手”推进机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高度重视,把良种补贴政策作为推动垦区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良种补贴资金政策执行形式采取由北大荒种业集团和农垦科学院统一供种为主,职工购买其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种子需向农场农业主管部门上报计划,由农场统一组织购进,统一供种。补贴资金由总局财务下拨分局,分局下拨农场,农场凭供种合同、供种票据给予良种补贴资金。项目的管理体制,总局、管局的农业、财务、种子、监察等有关部门联合负责,农场农业、种子管理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联合管理。

  2.从科技进步入手。垦区各级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支撑,从产业化经营入手,根据作物生育规律,确定生态优势区域,加速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因地制宜应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制定各项生产技术规程,良种良法相结合,实施标准化生产,模式化栽培,推进技术到位;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完善营销、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强,为提高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3.规范管理做基础。制度实施方案,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建立图、档、卡、册、牌,明确分阶段推进目标和措施;组织垦区内外专家培训,提高管理者与生产者素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实现统一供种;狠抓各级示范区建设,示范带动垦区和地方粮食生产发展;签订合同,规范法律行为,维护双方利益,提高履约率;大力宣传国家有关良种补贴政策,强化监督管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狠抓规范管理,为发挥良种补贴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种补贴政策激发了黑龙江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垦区推广了“三膜”和保护地栽培技术、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大豆根瘤菌技术、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航化作业技术、综合防治病虫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质生产技术10项新技术;大力推行了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大豆“两密一膜”栽培模式,玉米“一卡一膜”和小垄密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使2006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362公斤,比2001年提高15.5%。2006年农业部还把黑龙江垦区研究的大豆深窄密、行间覆膜高产技术,列为主推技术向全国推广应用。垦区创造的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技术也已经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同时,良种补贴政策还调动了农场职工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目前黑龙江垦区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标准化供种率达到97.7%,种子加工率达到99.8%,包衣率达到100%,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水稻供种由标准化统一供种向统一催芽供种发展。农作物优良品种的优势,不仅严格控制了农作物品种的越区种植,避免了伪劣种子进入垦区,确保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而且增强了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品种选择上,垦区不断扩大优质高产品种的种植规模,建立了原、良种繁育基地200万亩,并在垦区115个农场中的70多个农场实施了“百千万”优质高产示范工程,在农场先后建起了“超高产百亩试验田”、“千亩攻关田”、“万亩展示田”等,带动全垦区优良品种和种植先进技术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职工种地效益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袁燕梅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