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农垦情况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30年)

时间:2023-10-31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垦局 点击次数:18200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充分发挥北大荒集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的国家队作用,推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落地,集团决定在垦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示范带动地方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有效支撑。为切实保障行动规范有序开展,结合集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主线,以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为目标,以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动力,持续优化“四良八化”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全要素补齐短板、全环节融合打造、全领域带动提升,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尽快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集团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

(二)行动原则

——突出关键作物,分层次推进。按照产需形势、单产潜力,采取分层次推进的方式,第一层次是产能提升最迫切、单产提升潜力最大的大豆、玉米两个作物,作为工作重点,率先启动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尽快实现突破;第二层次是产能提升有需求的水稻、小麦,各分公司、哈尔滨有限公司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实施。

——突出技术集成,早见效见长效。立足当前,强化现有品种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加快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和到位率。着眼长远,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加强协作攻关,做好技术储备,加快转化应用,促进单产稳定可持续提升。

——突出力量集聚,补齐短板弱项。发挥行政推动主导作用,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科研、推广全程参与,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约项目、加大投入,形成推进单产提升的工作合力,着力破解良种选育、地力提升、农机研发、主体培育、产后加工等瓶颈。

——突出示范带动,促进均衡增产。坚持整建制推动,立足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统筹兼顾高产区和中低产区,明确不同区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攻方向,打造示范基地和优势产区,将中低产区提升为高产区、高产区打造成标杆区,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

——突出绿色高效,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与增产结合、节本与增效兼顾、产量与品质并重,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立体复合种养等绿色高效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突出产业融合,促进全国增产。以北大荒"二次创业"为契机,以“1241”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模式为支撑,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示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引领作用,把北大荒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业方式、生产技术和生产标准平移到地方,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示范辐射带动地方农业发展,提升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

(三)工作目标

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按照"急抓1年,紧抓3年,续抓5年、长抓10年”的工作打法,全要素集成,分作物实施,力争带动大豆单产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玉米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水稻单产每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到2030年集团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接近主产国高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023年。率先打造4个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分公司、亩产比集团平均水平高5%,力争带动集团平均亩产提高2—5公斤;率先打造6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分公司、亩产比集团平均水平高2%,力争带动集团平均亩产提高2—5公斤,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2030年。通过高产多抗优质品种的更新迭代、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良种良田良法良园的配套、农机农艺农人农地融合、生产生态协调,推动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确保集团大豆平均亩产210公斤以上、力争达到215公斤,比2022年提高27.2公斤、增幅14.8%;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35公斤,比2022年提高69.6公斤、增幅10.5%;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比2022年提高30公斤、增幅4.8%;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比2022年提高47公斤、增幅15.5%。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应用集团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地方粮食作物单产水平,面向地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累计达到2.5亿亩次,辐射带动地方单产提升不低于10%。

二、技术路径

立足本地区主要作物和种植制度,科学搭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优化种植制度,落实关键技术,实现季季高产、周年高产。在此基础上,突出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生产特点,明确不同作物的技术路径。

(一)大豆

在区域布局上,巩固北部第四、五、六积温带地区种植面积,推进大豆种植区域适度南移,逐步向第二积温带、第一积温带上限地区扩展,推进粮豆合理轮作。

在品种上,以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为重点育种目标,加强新品种抗倒性、抗病性、耐逆性研究,重点选育高产、优质、广适性强、抗病(虫)以及耐旱、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加强株型改良,选育推广小叶小粒、耐密品种,力争种植密度普遍提高5000—10000株,达到主产国的种植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育种技术应用,选育推广高油高产、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

在栽培技术上,西北部、北部高寒地区以“增温促熟”为核心,重点推广110大垄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东部三江平原湿润、半湿润地区重点推广130大垄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中南部黑土生态区重点推广大豆"垄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东南部山区、半山区重点推广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同时,重点推广绿色农药、根瘤菌接种、有机肥替代、大豆一次性除草、无膜浅埋滴灌、遥感分区变量施肥、分层定量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二)玉米

在区域布局上,按照生态类型、区域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坚持以早熟品种为主,合理搭配中早熟和中熟品种,按照禁止越区种植的原则,选择熟期适中的高产、抗病品种。北安、九三等地第四、五、六积温带非玉米优势主产区,逐步调整结构,实现合理轮作。

在品种上,选育推广耐密植、抗倒伏、宜机收高产品种,种植密度达到6000株左右。加快推进生物育种技术应用,选育推广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品种。

在栽培技术上,集成推广"四精两管"高产栽培模式,即精细耕作、精密栽培、精准施肥、精确防控,叶龄管理和标准化管理,重点推广无膜浅埋滴灌、遥感分区变量施肥、绿色农药、新型肥料应用、保护性耕作、等高种植、机收减损等技术。

(三)水稻

在区域布局上,稳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优势主产区的水稻面积,建设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在第一积温带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蟹稻、鳅稻、鱼稻、虾稻生态农业及特色养殖,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品种抗逆性、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在第二积温带坚持生态发展、优化结构、逐步升级,积极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发展中高端稻米。在第三、四积温带选择长粒替换圆粒、适口性好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促进稻米品质提升,合理控减地下水使用面积,直接面向普通稻米市场开展竞争,不断扩大销量。

在品种选育上,选育高产、优质、稳产(多抗)、生育期适宜、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建设八五三国家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在栽培技术上,集成推广"三化两管"高产栽培模式,即旱育壮苗智能化、全程生产机械化、稻谷品质安全化,叶龄指标计划管理、全面标准化管理,推广规模化格田改造、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变量侧深施肥、水稻旱平免搅浆、叠盘暗室育秧、水稻机割机拾分段收获、辅助直行、无人驾驶、智慧农场、节水控制灌溉等技术,确保“良种良法”高度融合,实现优质高产。

(四)小麦

在区域布局上,根据集团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北安、九三分公司所辖农场,部分分布在其他分公司和哈尔滨有限公司所辖部分农场的现状,重点培育建边、红星等农场小麦种植基地,在北安、九三分公司建设"小而精、专又特"强筋小麦种植基地,其他分公司、哈尔滨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根据实际需求自行确定,鼓励市场潜力大的农场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在品种选育上,以垦丰种业为主体,加强小麦商业化育种创新能力建设,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制约,培育一批适合区域种植需要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充分发挥"双控一服务”优势,密切关注相关良种发展态势,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巩固提升集团优质高筋小麦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种子繁育基地,满足集团对优质小麦种子现实需要和后续升级换代后备品种科研储备需要。

在栽培技术上,开展小麦生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集成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肥、绿色防控、无人驾驶等综合配套技术模式,推动小麦生产精细化管理。采取品种选择、轮作倒茬、优化管理等措施,大幅降低病虫基数,扩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范围,充分利用天敌和生物制剂进行针对性防控,研发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及精准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一喷多防、一药多效。加强应变技术研究与推广,针对气候变暖、赤霉病等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攻关研究,加快成熟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三、辐射带动地方提单产实施路径

发挥集团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优势,推动垦地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复制平移农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挖掘地方粮食作物单产潜力,提升粮食产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一)积极推进与县乡“结对子”“搞联建”。支持与地方政府、农场与周边乡镇和村屯,通过结对子合作、联合共建等方式,创新完善垦地合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常态化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垦地合作发展关系。支持与地方共建示范基地、共组专家队伍、共谋区域布局、共管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全要素配置效率。鼓励将联合党建作为垦地合作的重要内容,探索推行农场党支部包乡镇、农场党小组包村屯、党员包地块的三级包联模式。

(二)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依托集团技术体系优势,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将先进适用技术组装平移到周边农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依托规模经营优势,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投入品集中采购、统一供应,确保质优价廉,降低投入品物化成本;依托产业体系优势,强化加工产业赋能,加强金融、保险、品牌等支撑,向全产业链延伸,对托管土地产出品实行统一销售,实现价值链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以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移动终端帮助农民实现对托管土地的监管。

(三)共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点。支持与地方共同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点,以示范点为牵引,打造“田间课堂”、建设田间实训基地,将集团的种植技术、管理方式等先进经验做法,手把手教给地方农民,"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激发农民发展合作经营和应用现代技术的积极性,形成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到2030年建成耕、种、管、收全过程标准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点500个。

(四)参与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拟进行农业生产托管的土地,提前参与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推动项目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科技配套等有机结合,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高产高效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推动农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组织开展农户观摩培训。分区域总结大豆、玉米高产技术、高效模式、先进经验,形成简明读本和技术手册,向周边农村宣传推广。组织农业专家、基层技术人员,通过专家指导、田间课堂实训、新媒体传播等形式,面向地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等开展培训,推介高产种植技术、高效经营模式、先进管理经验,辐射带动周边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集团提单产重点任务

按照“摸清底数、抓住关键、强化支撑、量化目标”的要求,聚焦“当年见效、措施配套、支撑保障”三类重点任务,分层次推进落实,确保2023年取得明显成效,打牢中长期单产持续提升基础。

(一)突出关键要素,尽快落地见效

1.围绕“良种”,加快品种选育推广。加强现有品种对比筛选,遴选推广一批单产潜力大、高产抗逆强、稳产易种植的品种。依托种业振兴行动,加快主推品种推广更新换代,重点推广高油高产大豆、耐密高产玉米等品种,加快提升商品化供种水平。加快大豆、玉米等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优异基因和种质。充分利用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积极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育种联合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研发。加快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品种的产业化应用。优化品种试验和审定标准,引导品种研发方向与生产实际和高产高效需求相匹配。加强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强化品种展示评价推广,编制发布集团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开展优质稻品种食味鉴评等活动。

2.围绕“良法”,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立足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主推技术展示示范,加大技术补助力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熟化优化的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依托教育培训体系,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发挥产业技术体系作用,组织专家开展前瞻性技术试验示范,明确重点作物和重点区域,加快技术熟化和本地化,着力破解粮食生产技术瓶颈,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组织相关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全面梳理单产提升面临的短板弱项,分区域分品种形成问题清单,开展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梳理集成攻关,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3.围绕“良田”,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综合采取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管护利用等措施,加快健全农田灌溉排水设施体系,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优化农机作业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东部全力实施垦区三江平原灌区及田间配套工程,推进松花江连通、乌苏里江治理、三江平原二期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西部实施水库、沟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东、西部地区发展推广节水控灌技术灌溉,尽快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强耕地地力提升,结合本区域耕地质量、耕作制度、生态环境、生产条件,采取合理轮作、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重点推广土壤酸瘦防控、农田智慧施肥、黑土退化阻控等关键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构建肥沃耕作层,夯实单产提升基础。

4.围绕“良园”,为单产提升提供助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平台、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人才集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平台,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以中科院、中国农大、农垦科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开展重点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以科技人员为主体,集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和部分行业管理职能于一体、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集团、分公司、农(牧)场”三级科技推广机构,建成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多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二)落细配套措施,夯实增产基础

5.聚焦“创高产”,着力打造高产示范样板区。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推进整管理区、整农场、整分公司、整建制示范,在主产区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高产片”,集中开展品种对比筛选、技术集成配套、模式展示示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指导服务等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围绕大豆、玉米等作物,组织开展高产竞赛,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国有农场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推介一批新品种、集成一批新模式、打造一批示范方、挖掘一批种植能手和高产典型。力争用8年的时间,建设以超高产集成配套栽培技术攻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示范样板区800个,“百亩田”亩均产量水平超过垦区平均水平的20%以上,“千亩方”亩均产量水平超过垦区平均水平的10%以上,"万亩片"亩均产量水平超过垦区平均水平的5%以上。建设整建制高产示范场200个,亩均产量水平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5%以上。

6.聚焦“减损失”,强化防灾救灾减灾。立足各地气象灾害类型和发生特点,重点加强干旱、低温冷害(倒春寒、早霜)、洪涝(渍害)、台风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组织制定发布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方案,科学应对灾害发生,促进灾后恢复生产,减轻灾害损失。针对各地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重点加强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大豆根腐病等病虫害防控,做好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大力推进机收减损,加强机具选型和改进熟化,严格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减少收获环节落穗、落粒、抛洒等损失。

7.聚焦“智能化”,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加快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通过辅助直行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技术,提高实际土地利用率。加快建设智能化农场,实现云端作业任务部署、云端路径规划、任务下发、远程操控等平台化管理的多机协同无人作业。集成运用物联网技术、卫星遥感遥测、农机北斗卫星自动导航、智能化精准喷雾、无人机植保作业等技术的应用,从智慧制种、智慧土壤、智慧栽培、智慧气象、智慧养殖、智慧装备、智慧生产、智慧水利八个方向攻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打破增产“瓶颈”,实现增产增收。

(三)强化支撑保障,夯实增产基础

8.聚焦“上标准”,提高技术到位率。加快建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农艺措施,量化各项指标,扎实促进垦区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通过标准提升实现各环节“工厂化操作”,实现产能提升。在种植业上,建立完善轮作、耕作、良种、施肥、植保、灌溉相配套的技术操作规程;在农机上,制定完善农机管理、检修保养、田间作业、库场建设等标准。坚持以"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分(子)公司,有效促进垦区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9.聚焦“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牵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产业,突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精准开展农业领域招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大型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大力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业,突出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促进油脂加工转型升级。强化大豆订单生产,开展大豆产销对接,建设大豆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种植效益,倒逼带动大豆面积稳定、产量和品质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用原料基地,带动农户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带动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强化粮油加工专用设备研发与应用推广,切实提升粮油行业加工水平和综合效益。集成推广减损增效、提质减排的加工技术与装备,推动粮油加工环节减损增效。

10.聚焦“强素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技术集成入场活动,为家庭农场提供增产方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单产提升示范观摩、巡田指导等产业链分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依托"耕耘者"振兴计划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豆玉米单产提升专题班。实施“千员带万社”行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设立粮油产业辅导员,为粮油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指导服务。支持服务主体围绕粮油作物生产的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收获等关键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

五、工作机制

(一)协调推进机制。坚持“集团总负责、分(子)公司抓落实”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行政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推。整合系统力量,集团牵头成立工作推进小组,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协助,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格局。

(二)首席专家领衔机制。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每个作物由1名首席专家负责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科技攻关、技术集成等方面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任务,明确作物单产提升的主攻方向。组建科技小分队,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模式,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做好技术培训,对症施策落实综合技术方案,做到专家直接入户、技术直接到人、良法直接到田,打造科研和农技人员与实施单位紧密联结机制,提高关键环节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

(三)联合攻关机制。坚持大协作、大联合、大攻关,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由农垦科学院牵头,组织发动集团科研机构力量,集中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机装备、防灾减灾、信息化等各方面科研团队,开展单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配套高产技术模式,加快突破制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提升的“卡脖子”问题。

(四)考核评价机制。将各分(子)公司单产提升情况纳入各级党委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对提升效果明显的给予加分奖励。对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提升行动中成效显著的分(子)公司、农(牧)场,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专家和种粮大户等给予适当表扬,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通报。在安排相关项目资金时,对单产提升明显的分(子)公司给予倾斜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出实招,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发展战略部、科技信息产业部、财务管理部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督促各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面积保持稳定。

(二)强化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基层农技推广、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等现有渠道,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将促单产提升主要技术、任务作为资金重点支持内容,钱向一处投、劲向一处使,加大对整建制推进单位开展单产提升行动的支持力度,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尽快见效。

(三)强化督促指导。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对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开展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实、任务落实。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等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生产全过程指导,切实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方式,宣传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的好模式、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氛围。在关键农时季节和重大活动时,邀请主流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

本文节选自《农垦情况》2023年第21期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